在新近召開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農機行業的領軍人物,奇瑞重工總經理王金富先生也就國內農機企業進行跨國收購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對中國的企業來說,要想成為國際大企業,‘走出去’戰略是必然趨勢!”,在他看來,企業“走出去”,在國外尋找自己需要的匹配資源,不管是技術上的還是管理上的,來彌補自己的短板和能力上的不足。通過并購、重組等多種不同的擴張途徑盤活或放大國內外存量資源,可以實現投入少、見效快、補短板、強強項的目的。“如果我們與跨國企業有差距,走出去進行跨國并購,獲得海外的成熟技術、更有先進的生產設備,甚至是技術以及高管人才,可以對國內自主品牌機械制造企業進行有效的資源輸入。”
關于要不要走出去的問題,業內大概能達成共識,而對于走出去的時機的選擇上,則有不同的看法,許多人認為“打鐵要靠自身硬”,先練好內功,然后再圖全球化;有的認為要改變觀念,在企業有一定的實力后,在西方制造業處于低迷期的有利時機,利用國家的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進行海外并購,通過并購或合作以得到跳躍式的發展。
筆者認為這兩種思路都正確,在經營上無非是內生式發展與跨躍式發展的問題,前一種發展模式在國內屬于主流,而后一種發展模式屬于全新的理念。從常理上看,應該給國內農機企業學習、探索、實踐的過程,但是國內國際市場的發展形勢可能并不會給我們這種亦步亦趨,從容應對的機會。
首先是來自內部“排擠”。國內農機市場很擠!這是行業內企業的普遍感受。據農業部相關報道,2011年國內農機制造企業已經超過了8000家,在補貼政策的刺激、地方保護、盲目投資等影響下,今后還將有更多的企業進入農機行業,在這些企業中,中小型,甚至微型企業占絕大多數,有專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小鬼當家”,這些小企業基本上采取的是同質化的競爭策略,任何一種產品,都會有幾十家,甚至幾百家企業在做,競爭的唯一法寶就是低價格,而長期的低價必然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和企業利潤微薄,發展無以為繼,而低價格產品又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讓一些質量好,價格高的產品形成滯銷,最后逼著這些企業也偷工減料,加入低價競爭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