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明確到2015年,初步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結合的育種新機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就瓿膳c其所辦種子企業“事企脫鉤”;初步建成國家級主要糧食作物種子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前50強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
目前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正在加快籌建,支持龍頭企業發展資金達到15億元;面向種子企業的生物育種能力及產業化專項正在實施,今年國家投入3.4億元重點支持41家企業育種能力建設,商業化育種列入生物種業科技重點專項,種業科技研發投入明顯增加。
相關文章:在跨國種業爭奪戰中構建發展戰略框架(中國經濟時報)
2012年12月31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的通知》,并全文發布了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根據農作物種業發展現狀,規劃提出了種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發展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一共27條內容。
曾主持過農業部2011年軟科學課題“現代種業發展問題研究”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環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陳健鵬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現代種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下一步種業發展應根據規劃內容,重點做好基礎性研發、市場監管、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品種審定制度、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工作。
種業發展提出階段性目標
規劃提出的種業發展目標主要包括:到2015年,初步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結合的育種新機制;以西北、西南、海南為重點,初步建成國家級主要糧食作物種子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前50強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種子法律法規更加完善,監管手段和條件顯著改善。
到2020年,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緊密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發掘一批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基因資源,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和適應機械化作業、設施化栽培的新品種;建成一批標準化、規?;?、集約化、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商品化供種率達到80%以上;培育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前50強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職責明確、手段先進、監管有力的種子管理體系。
規劃提出的重點任務包括:建立新型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做大做強種子企業;加強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嚴格品種審定與保護;強化種子市場監管;健全種子市場調控體系;提升農作物種業人才素質;加強種業國際交流與合作。
規劃還提出了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商業化育種、種業監管能力提升四大重點工程。
種業發展現狀:成績與問題并存
陳健鵬表示,自2000年《種子法》頒布實施后,中國種業開始了市場化發展的進程。經過10多年發展,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績,主要表現在:種業市場主體趨于多元化;高產優質新品種審定數量穩步增加;初步構建了政策法規框架;建立了比較健全的管理服務體系;主要作物單產呈增長勢頭;轉基因棉花品種得到有效推廣。“尤其是在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生產仍取得九連增,這說明農業科技支撐得到了加強。”
但與此同時,種業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種子企業的規模偏??;二是市場主體研發能力弱,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三是種子市場管理制度不完善;四是面臨外資種業的嚴峻挑戰。
在陳健鵬看來,當前世界種業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世界種業進入寡頭壟斷階段。隨著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發展,世界種業類“卡特爾”格局出現,跨國種業公司技術壟斷進一步加強。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種業市場,未來商品種子潛在市值達900億元,成為跨國種業爭奪的焦點。隨著國內種子市場的逐漸開放,世界種業巨頭積極布局中國市場。部分農作物品種外資種子的市場占有率較高,且呈進一步提高的態勢??鐕N業公司在轉基因生物技術領域處于壟斷地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生物技術品種的應用存在“糧食主權”的隱憂。
政策建議:種業發展需從四個方面重點突破
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條件之一。陳健鵬告訴本報記者,要實現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的目標任務,需要著重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構建現代種業發展科技戰略框架。改革科研管理體制,探索種業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利益分配機制;協調好育種領域中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關系,強化育種科技領域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對轉基因生物技術的商業化應有戰略和策略考慮,協調農業生物技術戰略與種子產業發展;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為種業技術創新創造條件。
二是加強種業市場監管。其思路是:保護各行為主體的利益;尊重市場機制;建立多層次的、可追溯的監管體系;種業監管應兼顧種業安全與產業發展。在上述思路的基礎上,加強中國種業監管,包括:加快種業管理政企分開;完善種業生產及營銷許可證制度;完善種子執法管理體系;構建完善的技術規制體系,加強對轉基因等新技術的管理;加強行業規范,健全第三方監管機制。針對外資種業所引發的種業安全問題,應進一步完善外資進入的審查制度,組建多部門的審查機構,對可能威脅種業安全的外資并購活動進行“常態化”的國家安全審查。
三是在品種審定方面進行體制改革,注重實際效果。改革國家和省級兩級審定機制,建立和完善國家管理、審定委員會執行的新型品種審定機制。完善形成品種審定信息披露機制。著力提高審定質量。
四是做好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工作。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是我國發展現代種業必須采取的戰略舉措。過去十多年,我國種業知識產權發展迅速,制度建設趨于完善,創造能力不斷增強,轉化應用不斷深化,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管理水平日漸提高,但還面臨著種業企業知識產權擁有量嚴重不足,知識產權總體質量不理想,知識產權產業化水平不高,面臨跨國種業公司強勢競爭等。因此,應繼續完善種業知識產權的制度、機制;提高種業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培育種業行業的知識產權中介服務體系;加強對跨國種業公司知識產權動向的分析和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