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起,粉壟技術已陸續在我國9省區的水稻、玉米、小麥等13種作物上試驗示范,且效果明顯。袁隆平院士更是對該技術給予高度評價—— 7月16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長沙聽取粉壟栽培技術試驗示范匯報后,對這項被譽為“農業耕作革命性變革”的新技術給予高度肯定,認為“粉壟技術可在全國推廣”。 對農業創新有著極強敏感度和極高熱情的袁隆平,早在4年前就對粉壟技術予以高度關注。 2011年,當他得知粉壟栽培不增甚至降低投入,并可使玉米、小麥、水稻和馬鈴薯等作物增產后,便派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專家到廣西實地考察調研。隨后,撥出經費支持中心對粉壟技術應用展開研究,并于2013年在三亞進行雜交水稻超高產粉壟栽培示范。 今年,中心又分別在湖南沅江、隆回開展常規稻(早造)直播和超級雜交稻(中造)粉壟耕作新技術試驗示范。7月15日,經益陽市農業局組織專家測產驗收,沅江市羅陽鎮示范片粉壟稻畝產稻谷469千克,比傳統耕作稻每畝增產15%。隆回超級稻示范片內的粉壟稻,目前長勢也明顯優于對照組。 粉壟栽培是一項與傳統犁翻模式完全不同的新農耕技術,因其深耕而不亂土層、土塊細松,具有活土、釋肥、保水、增氧、增溫、淡鹽等功效,很快受到應用者歡迎。 試驗表明,從2009年至今,該技術陸續在廣西、遼寧、寧夏、河南、廣東等9?。▍^)的水稻、玉米、小麥等13種作物上試驗示范,效果明顯。玉米、小麥等可增產30%,水稻增產20%,馬鈴薯、紅薯等增產30%以上……同時,耕作一次可免耕兩至三年。 中國農科院專家從2011年開始,在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定點持續試驗粉壟耕作30厘米,第二季冬小麥產量達7549公斤/公頃,比拖拉機旋耕增產34.2%;第三季夏玉米產量達13127公斤/公頃,比拖拉機旋耕增產31.2%。 在廣西北流市試驗點,2011年經粉壟耕作的稻田,第一季稻谷增產23.8%,至第六季仍增產18.8%,一至六季水稻凈效益平均每季增加21.8%。 目前,粉壟技術已受到農業部和諸多農業專家的高度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