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米吃面大不同:研究稱種小麥區域社會更強調個性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6-15 13:19:24
吃米還是吃面?對于不少人來說,這只是餐桌上的選擇而已。但美國《紐約時報》28日刊文稱,研究表明,種植水稻的社會孕育強調整體、協作和適應環境的文化;種植小麥的社會則更強調個人主義和個性張揚。
斯坦福大學人類學教授拉赫曼恩(T. M. Luhrmann)撰文稱,數千年來,種植水稻和小麥的社會分別發展出了獨特的文化,也使得這種文化造成的差異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章稱,美國人和歐洲人因為個人意識而顯得與世界其他地方不同,他們喜歡將自己看作獨特、自主、善于自我激勵、自力更生的人。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們,更傾向于將自己理解成與其他人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人,而非相互獨立。在這種社會世界中,人們的目標是融入,調整自己,適應別人,而不是出位。
社會心理學家理查德E尼斯比特和同事發現,對獨立及相互依賴的不同取向,對認知過程產生了影響。例如,美國人可能會忽略語境,而亞洲人則可能非常注意語境??吹揭粭l在魚群及海藻中游來游去的大魚的圖片,美國人首先會記住中間的那條大魚。這種印象牢牢印在他們腦中。而日本人在回憶時,會從背景開始。他們對于海藻及這個場景中的其他物體, 也有更多的記憶。
另一名社會心理學家黑茲爾圠斯氠鎚斯請到達舊金山國際機場(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乘客填寫調查表,并為他們提供了一些筆,比如四支橙色的和一支綠色的;歐洲裔人士通常選擇那支與眾不同的筆,而亞裔則會選擇與其他筆更相像的。
馬庫斯博士和她的同事發現,這些差異會影響健康。對于西方人來說,消極情緒——自我感覺不好——會對身體產生巨大而持久的影響。對于日本人來說,這種影響會小一些,這可能是因為日本人會將這種感覺歸因于大環境,而不是責備自己。
現代化假說——社會世界在變得越來越富裕的同時,也會變得更加個人主義——有一定的道理,但這無法解釋日本、韓國及香港仍在持續的相互依賴的模式。
文章稱,今年5月,《科學》(Science)雜志發表了一篇論文,這項由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年輕的心理學家托馬斯堠爾赫姆(Thomas Talhelm)指導的研究認為,這種不同取向源于他們所在的社會世界——種植小麥或種植水稻。
研究認為,水稻是一種挑剔的農作物。因為稻田里需要保持有水,所以需要復雜的灌溉系統,每年都需要修筑和疏浚。一個農民的用水會影響到鄰近稻田的產量。一個社區的稻農需要以高度整合的方式進行合作。
麥農則不必如此。小麥只需要降雨,不需要灌溉。種植和收獲小麥只需要水稻一半的工作量,所需要的協調與合作也要少很多。從歷史上來看,歐洲人一直是麥農,亞洲人種的則是水稻。
《科學》雜志上文章的作者主張,數千年來,種植水稻和小麥的社會分別發展出了獨特的文化:“即使并未親自種植水稻,才可以繼承水稻文化。”
但文章指出,不是哪里都可以種植小麥。例如在“卡特里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過后,獨行的牛仔也做不了什么。文章認為,當前,自己動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很可能會把持國會,此刻人們尤其應該記得,這種思考方式或許只是源自祖先種植糧食的方式,而不是讓所有人都蓬勃發展的根本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