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應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嘗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6-17 13:30:5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列為2014年六大經濟工作任務的首位。會議指出,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诩Z,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擁有13.4億多人口,這是最大國情之一,解決吃飯問題是政府面對的重大經濟和政治問題,它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的安定團結。筆者之見,中國的國有糧庫和民間應該儲備供國民食用三年的糧食,三年后的陳化糧再轉化為工業原料,才稱得上真正的糧食安全。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一方面要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完善和強化農業的扶持政策,推動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和確保16億畝的糧食播種面積,確保糧食增產,另一方面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積極培育高產糧食品種,同時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加畜產品、水產品、水果、蔬菜的產出量,間接減少國民對口糧的需求。
糧食主產區是保證谷物基本自給和口糧絕對安全的關鍵,黑龍江省又是重中之重。為此必須保護調動好產糧大省、產糧大縣和種糧農民務農的積極性,其關鍵是增強產糧大省、產糧大縣和種糧農民的內生動力,使產糧大省和產糧大縣的地方財政收入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使地方政府愿意發展農業和糧食生產。必須注意到,現階段的“糧食大省”已成了貧困大省的代名詞,“糧食大縣”已成了貧困縣的代名詞,地方政府不愿搞農業,農業是無稅產業,越搞農業地方經濟越窮,只有招商引資、投資建廠才能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中央政府應盡快加大對糧食生產大省、糧食生產大縣和種糧農民的利益補償,糧食生產大省、糧食生產大縣和種糧農民才會大力抓農業,努力促進糧食增產。
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應從以下諸方面著手。
一是中央財政加大支持力度,擴大對農民補貼的種類范圍,提高補貼標準,使補貼更多的轉向對農民生活的補助。雖然我國農業補貼規模由2004年的140多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2000多億元,有力促進了我國糧食生產“十連增”、農民增收“十連快”,但我國對農業補貼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日本農民收入60來自政府補貼,韓國農民收入50來自政府補貼,美國農民收入的40來自政府補貼。據統計,2012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6977.29元,其中經營性收入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6.2,工資性收入達到42.5,補貼性收入僅占農民收入的4.為實現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未來農民每年純收入應實際提高7以上,而目前農民的補貼性收入所占總收入的比重還很小。只有使糧食主產區農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進城農民工的收入水平,農民才會愿意務農生產糧食。農民收入提高了,才有能力購買良種和大型農業機械,從而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產,保證糧食安全,所以提高農民的補貼性收入水平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二是提高產糧大縣獎勵標準,使800個產糧大縣的財政收入水平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國家每年通過轉移支付方式補齊產糧大縣與全國的差額,以此獎勵產糧大縣增加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三是中央財政在獎勵產糧大縣的基礎上,重點獎勵產糧大省,使產糧大省的財政收入水平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國家每年通過轉移支付方式補齊產糧大省與全國的差額,以調動產糧大省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四是獎勵商品糧調出大省,調出越多,獎勵越多,使糧食調出大省能夠切實得到實惠。五是中央要實施工業大省支援農業大省的政策,具體而言,調入糧食的工業大省的前七位依次對口支援調出農業大省,國家要做出明確規定,調入糧食越多,對口支援的數額就越大,采用這種辦法,有利于工業大省重視農業,投資發展現代農業。實行以工補農,工業大省理應補償農業大省。六是中央應重點獎勵糧食質量大省,誰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好,生產的綠色食品多,誰得到的獎勵就多。獎勵糧食質量大省有利于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也有利于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七是國家要對各省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行差別的投資匹配政策。對于能夠調出商品糧的農業大省的農田水利建設投資,中央財政全額承擔;糧食自給省份的農田水利建設投資,中央與地方各占50,調入糧食工業大省的農田水利建設投資完全由地方財政負責。
總之,只有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才能調動糧食主產區大省大縣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才能使主產區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才能更好的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與社會的安定團結提供保障。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