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業和提高糧食安全能力是靠補貼還是靠理順糧食生產的政策與經濟關系,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在國際上,各國關于“糧食安全”比較一致的理解是:如何能夠充分利用本國資源和科技水平,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足夠的糧食,滿足人們對于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而所謂“泛糧食安全”則是指與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密切相關,對于主糧有一定補充和替代作用,但又與主糧作物競爭同類型資源的其他農作物的生產能力。它包括飼料以及油料、棉花、小雜糧等作物,這是一個比糧食安全更加廣義和更加延伸的概念。
各個國家之間農業產業發展水平不同,各個國家和地區內各個行業發展程度的差異實質上是科技水平、生產效率和社會資源分配與利用能力的競爭。因此,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程度在糧食生產、糧食安全和泛糧食安全上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從美國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后的“羅斯福新政”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開始,農業補貼成為了世界各國解決農業和相關社會問題的首選措施。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羅斯福新政”更核心的思路和措施,是通過強行削減農業生產的產能和主動限制產量,使得農業產業的發展從盲目的產量追求和產能擴大,轉變為經濟效益、投入產出比和種植者收入提高的追求,從而從根本上扭轉農業發展的頹勢。
農業補貼是“扶貧”和“輸血”,還是屬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下策,并沒有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能力,沒有能解決農業產業自身的“造血”機制問題。這是全世界都面臨的普遍性問題。
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業發展的問題,則需要正本清源,從體制和機制上解決。
一要解決農業生產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使用權分離的問題,從根本上消除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二要以從事農業生產的耕地價值和勞動力價值回歸為契機,消除長期以來壓在農業產業發展頭上的工農業產品價值交換的“剪刀差”問題,讓糧食生產者能夠得到合理的回報。三要消除糧食定價機制種種隱形的限制,使得農產品和糧食價格回歸合理。四要解決農民在衛生、醫療、退休、失業保險等方面不平等的社會地位問題。
如果能夠解決以上問題,中國的農業產業和糧食生產能力將得到極大的提高,社會資金和優秀人才將會源源不斷涌入農業產業。這樣,無論是“糧食安全”還是“泛糧食安全”的問題都會得到根本性的解決。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