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強化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 以糧食主產縣和旱作農業高產縣為重點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6-17 14:13:04
陜西要強化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以糧食主產縣和旱作農業高產縣為重點,推廣旱作節水技術,打造規模連片的現代糧食生產基地。習近平總書記來陜重要講話,切中了陜西糧食生產的要害。
陜西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水田和水澆地占耕地總量的24.5,旱地占75.3;耕地中,十五度左右的坡耕地又占到耕地總面積的35。干旱少雨是制約陜西糧食生產的瓶頸。
為此,陜西牢牢抓住糧食生產這個牛鼻子,一方面致力于高產創建,提高單產,挖掘土地增產潛能;另一方面劃定糧食主產區,捆綁資源向主產區傾斜,保障重點,穩定糧食產量。同時,開展深松深翻、秸稈還田,培肥地力。既著眼于穩定當下的糧食產量,又兼顧提高長遠的糧食產能。
提高單產,高產創建畝均增產超過20
產量能提高這么多,想也沒想到,比原先種地的收入可大多了。3月19日,子洲縣李孝河鄉新窯尚村村民李丕亮對記者感慨道。
新窯尚村是子洲縣旱作農業示范村。一直在家務農的李丕亮眼看著自己的土地生產出了難以想象的產量。以前種黃豆,畝產一百五六十斤,現在畝產最少二百七八十斤,增加了將近1倍。去年,李丕亮在山坡地上種了74畝黃豆。
2012年被省農業廳列為全省旱作農業示范縣之后,子洲縣從規劃引導、政策扶持、技術服務、產業帶動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示范總面積3.29萬畝,輻射帶動20.6萬畝,推廣旱作新技術36萬畝,創出了旱地大豆、綠豆全國四項高產紀錄。
同類地塊,示范區和采用傳統方法種植,畝均增產玉米200公斤以上,畝均增加純收入160元以上。大豆和綠豆畝均增產都在1倍以上。子洲縣農業局總農藝師李建國說。
高產創建是陜西農業生產上的一把利器。2007年,高產創建發軔于陜西,后經農業部推向全國,為耕地面積剛性減少的前提下,穩定糧食產量作出了突出貢獻。
高產創建針對不同區域,通過實施優質高產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挖潛增效,以此帶動全區域實現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高產更高產。這一行動最先施用于大宗糧食作物,后擴大到油菜、棉花等多種作物。
2014年,我省糧棉油高產創建和增產模式攻關圍繞小麥、玉米、馬鈴薯、水稻、油菜、棉花、大豆、花生、小雜糧九大類作物,在84個縣開展,總創建面積329.2萬畝,涉及73.2萬農戶,各創建作物較示范縣當年平均產量畝增產均超過20。
確保重點,主攻42個縣拿下全省70的糧食產量
穩定糧食生產和調整產業結構以增加農民收入似乎是一對矛盾體。而且讓全省104個涉農縣區都抓糧食生產,一是不切實際,很難突破;二是容易使扶持資金、項目撒了胡椒面,難以實現政府投入的效益最大化;三是難以實現糧食生產規?;?、現代化。
優勢作物向優勢區域集中,是提高單產確??偖a的先決條件。為此,2014年,省農業廳根據糧食商品率、貢獻率高低,重新確定了30個糧食主產縣、20個旱作農業高產縣,兩個疊加總共42個縣,從今年開始,和10個整鎮連片現代農業基地一起,按照穩麥、壓雜、擴玉米的產業布局,集中資金、技術和資源優勢條件,加快陜西糧食主產區板塊化推進,集中打造區域集中、產業聚集、產能穩定的四大糧食功能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確定并主抓糧食主產區,兼顧了穩定糧食生產與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42個縣將拿下全省70的糧食產量。5年以后,功能區糧食產能將會得到大的改觀。省農業廳種植業處副處長吳金亮說。
著眼長遠,深松土地發展雨養農業
年年抗旱年年旱。在陜西抗旱是常態。除了被動應對的抗和大投入興修水利之外是否再無他法了呢?其實不然,還可以采取更為主動、更長效、更可持續的抗旱之法,那就是開展土地深松,發展雨養農業。
關中是陜西的糧倉。關中地區的小麥根往往在不到20厘米的耕作層橫向生長,像席子一樣纏繞盤結在一起。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源是耕地犁底層太厚太緊實,作物根系難以下扎。根太淺,很不耐旱。省農機局科教處副處長王勇毅說。
深松是打破土壤犁底層的有效措施。深松過的耕地不僅有利于植物根系下扎,有利于土壤上下水肥交換,而且更容易蓄住降雨,相當于給土壤建了一個地下水庫,有利于秋水冬用或春用。
承擔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項目的咸陽市農科院,將深松列為自選項目,已開展多年試驗。副院長張安靜說,深松不管是對農業還是對大環境都非常好。對大環境來說,深松過的土地遇到大雨不容易形成地表徑流,減小了汛期城市和河道的防汛壓力,有效補充了地下水。對農業來說,增產了糧食。正常年景,同樣的地塊,采取了震動深松免耕播種技術的,畝產量提高10-30。
據悉,從今年開始,我省將投入財政資金,在部分縣區開展耕地深松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