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油加工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大體經歷了計劃經濟時期、引進吸收和高速發展三個階段。
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糧油加工機械制造業的發展都是按照國家計劃來指導配套。當時國內主要的糧機廠各有側重點,幾個部屬糧機廠更是分工明確。如:無錫糧機廠定點生產面粉加工機械的磨粉機;長治糧機廠主攻高方篩;安陸糧機廠生產碾米設備;永登糧機廠負責生產清理設備;甚至象關風器、風機、輸送設備這樣相對通用型設備也有各自的定點廠家。部屬各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也是涇渭分明,各自為戰,相互溝通與交流甚少。這也是導致后來大多數糧油加工機械企業產品單一,配套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我國糧油加工機械行業在加快改革創新和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的同時,引進了數百套國外先進的面粉加工、碾米加工、油料加工等成套設備和技術。國外糧油加工機械制造領域的王牌企業,如瑞士布勒、日本佐竹、意大利GBS等采取合資、獨資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他們的進入加快了我國糧油加工機械制造業的技術進步與創新能力。通過長達十多年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我國糧油加工機械制造水平不斷提高,成套設備的生產和技術配套能力有了重大突破,促進了全行業的發展。
1998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糧油加工機械制造業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企、民企、“軍轉民”、研究院、外資等百舸爭流,整個行業處在高速發展期。特別是,不少行業內知名的民營企業是在國企改制或退出后發展起來的。他們憑借老廠幾十年的人才資源、技術力量和品牌的積累,加上機制靈活,不僅繼承了在行業內是原定點設備生產廠的領先地位,而且在技術創新方面也走在行業的前列。
例如,湖北永祥糧機公司異軍突起是個典型的例子。這個由十多個原糧食部安陸糧機廠骨干,以股份制組建的公司,2005年資產超過億元,銷售收入 8647萬元,上交稅金523萬元,超過了原安陸糧機廠最輝煌時的業績。特別是它的崛起引發了群起效應,現在安陸的民營糧機企業已發展到28家,去年糧機的銷售額超過4個億。湖北安陸糧油加工機械制造業的變化是我國糧油加工機械制造行業近幾年發展情況的縮影。
我國糧油加工機械制造業產品門類基本齊全,形成了與國際同行在市場競爭中共同發展的局面。
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提供的一份最新資料顯示:全國規模以上糧油和農業機械企業為1470家,企業資產669.6億元,全部從業人數約為41 萬人,可以生產包括制粉、制油、碾米、飼料、淀粉、加工、儲運、糧食食品生產等的所有機械設備,特別是生產高品質糧油食品所需的設備基本實現了自給,在不少關鍵設備上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制造技術。
雖然我國糧油加工機械制造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面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全行業缺乏統一的組織與管理。大企業不大不強,小企業不精不專的局面還十分突出。沒有建立起“以大帶小、以小保大”的合理產業結構,行業生產集中度比較低。二是缺少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產品。三是缺乏有序的市場秩序和行業內的協調與溝通,相互壓價,低價競爭。四是研發能力不足,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高端市場的產品競爭力不強。這些都需要我們十分重視并認真研究,切實加以解決。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