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生命線告急:明年一號文件點穴農業科技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6-15 11:56:20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際,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在抓緊制訂。
12月12日,一位參與該文件起草的國研中心農業專家告訴本報記者,明年一號文件將聚焦于農業科技改革,主要內容包括:農業科研體制改革、農技推廣體系重建、增加現代種業、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的科技投入等,目的是保障農產品的供給,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
該專家稱,農業的研發和科技推廣這一部分的資金將會得到具體的保障,但他表示這次不會具體到類似去年一號文件規定的10%的土地出讓收益。
按照往年慣例,一號文件意見稿將在12月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討論,定稿后下發地方。
農業科技成為聚焦點,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得到體現。此次會議表示,將加大三農投入,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而上述一號文件提及的工作中,現代種業發展將成為重中之重。一位接近農業部官員的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農業部已完成《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和論證工作,經過農業部常務會審議后,下一步將在年底前提交給國務院。如果程序走得快一點,將爭取在一號文件發布前后不久發布該規劃。最遲將在明年4月份發布。
中國種業危險時刻
中國種業之舟,已頻頻越過“吃水線”。
大豆,幾乎全部使用國外的洋種子,玉米,先鋒公司的先玉355正逐步蠶食東北三省的玉米種子市場。
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除大宗糧棉油等主要農作物育種外,目前中國有50%以上的生豬、蛋肉雞、奶牛良種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種還是依賴進口;有70%以上的先進農產品加工成套設備依賴進口,而大多數國產農機產品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70年代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農發院副院長鄭風田表示,如果不改變目前的種業格局和農業科技體制,未來中國的種子業或將“全軍覆沒”。
全國政協委員、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稱,中國的種子產業,研發單位太多,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而種子產業則缺乏龍頭型的大公司,全國8700多家種子公司,其中只有10家上市,這些所謂的上市公司銷售額也不算很大,研發能力極弱。
“中國主糧的單產水平,除水稻領先外,其他品種如小麥、玉米等跟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比,差距非常大,有些甚至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這方面我們的增長潛力巨大。”黃大昉稱。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11月17日召開的種業發展座談會上曾表示,糧食產量的增加,一靠政策,二靠基礎設施建設,三靠科技,科技主要是種業。
“去年一號文件已經把水利等制約農業發展和糧食增產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未來三農問題的重點,今年則把投資重點放到科技上,也是情理之中了。”鄭風田稱。
實際上,種業受到重視,從農業部近期的人事變動中也能看出端倪。11月底,著名植物分子遺傳學家、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出任農業科學院院長和農業部副部長。上述接近農業部人士稱,李將分管農業部與科研相關的一些司局。
機構設置方面,6月份經中編辦批準,農業部種子管理局正式成立。8月份,農業部頒布了《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提高了種子市場準入門檻。同時農業部查處了一批套牌侵權、制售假劣種子的案子。
鄭風田稱,在一號文件出臺之前,與之有關的各個部委尤其是農業部和科技部實際上已經在開始部署農業科技創新和種業發展的工作了,各種配套文件也已經陸續下發給地方農業和科技部門。“只不過一號文件一提,這一工作會更加給力,財政部、發改委這些部門在給錢和批項目上會更加重視。”
農科體制改革發力
說起目前農村的科技推廣體系,寧夏自治區黨委政研室農村處處長羅全福頗為懊惱:“一是苗木的病蟲害肆虐,二是科技經費太少,整個自治區科研經費才占財政支出的百分之一不到,分到農業這塊更是可想而知,三是體系不健全,上大下小,人財都集中在上面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底下的推廣人員太少。”
“網破、線斷、人散。”鄭風田用上述六個字歸納了目前地方一級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原先公益性質的農技站已經變成了賣種子、賣飼料的小店”。
一號文件聚焦于農業科技研發及推廣體制,可謂有的放矢。
記者從寧夏自治區農業部門了解到,該區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目前正在等待最后批復,一經核準,接下去的后續工作將根據規劃陸續進行。
不過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原先從農業部到省廳到市局到縣鄉站點這一行政體系式的農技推廣系統重建不能搞一刀切。
“公益的歸公益、盈利的歸盈利。”李國祥稱,像病蟲害統防統治、良種推廣這種公益性的工作應該仍由原先的農技推廣部門去做,并逐步增加這方面的經費、人手和編制。而那些跟市場關系較密切的農業產業,應該更多地遵從市場規律,從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根據市場和農民養殖戶的需求去匹配科技資源。
這兩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國家資金的支持,但不少專家認為目前的涉農科技資金存在嚴重浪費現象。
李國祥稱,目前農業的科技轉化率只達到30%左右,70%左右的科技成果一研發出來就“睡大覺”了。而目前涉農的科研經費基本都集中在高校、科研機構手中,例如某高校集中了大部分的農業技術研發資金,擁有七八位院士的學術資源,但其實際能夠應用到田間地頭的科研成果卻寥寥無幾,大多數成果都停留在論文上。
而這與目前農業科技的考核和激勵機制不合理有關。鄭風田稱,對科研人員的考核機制都通過其論文發表量來評定,當年袁隆平之所以遲遲評不上院士就是因為他發表論文太少。“這樣的考核機制導致大量農業技術停留在紙面上,案頭上,進不了田間地頭。”鄭提議科研經費應該更多地向創新型企業傾斜,防止資金浪費。
而在技術的實際應用上,如黃大昉所言,目前存在嚴重的低水平重復和競爭現象,往往是一個品種出來,全國各地的科研機構就開始山寨仿冒,如此中國的種業勢必失去跟國外的競爭力。同時很多研究機構往往自辦企業,如此一來,國家大量的科研經費沒有任何產權轉讓,不須任何成本就成為企業的資產。
黃就此建議,要推動科研教學單位與商業化育種分離、與所辦的種子企業分離,使科研單位專心開展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商業化育種要逐步移交給種子企業,由企業按市場需求確定育種目標,按照現代育種模式開展品種選育,提高商業化育種效率。
在育種科技方面,黃大昉表示,自2009年農業部頒發水稻和玉米的兩個轉基因品種的安全證書之外,迄今為止尚未有新的品種通過審核,未來這方面的工作或將加快推進,尤其是進口壓力巨大的玉米和大豆品種的轉基因育種技術將會得到更多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