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4個世界糧食日到來之際,看到這則消息更令人振奮。這不僅標志著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又一次登上世界巔峰,表明中國人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也將對維護全球糧食安全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超級人口大國,中國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產了世界25%的糧食,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不僅保障了中國人民的福祉,更以其在糧食發展道路上積極的創新與探索,為欠發達國家提供了擺脫饑餓和貧困的可能路徑,向世界展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解決好自己的吃飯問題,就是對全球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
民以食為天。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始終在追求食能果腹、更好滿足口舌之需。漫長的一部人類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一部與饑餓斗爭的歷史。即使到了今天人類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時期,在地球上的許多角落,依然有大量人口處于饑餓和營養不良的狀態,糧食危機的陰影始終籠罩在人類社會之上。
正是為了喚起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糧食問題的高度重視,促進農業發展和消除饑餓,197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第20屆大會通過決議,把每年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
今年9月聯合國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世界有大約8.05億饑餓人口。當前世界糧食安全面臨越來越復雜的形勢,除了受人口增長、土地缺乏、水資源緊缺、投入不足等傳統因素制約外,還面臨著許多非傳統挑戰,特別是生物能源的發展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給世界糧食安全帶來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糧食生產問題更受關注,這不僅關乎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更關系到整個國際市場糧食供應和糧價穩定。
從2004年開始,中央連續下發了十一個以加強“三農”為宗旨的“一號文件”。這十一個“一號文件”,是新時期黨和國家重農政策的集中體現,主題雖各有側重,但都把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政策的基本出發點,都把糧食生產放在突出位置予以部署和強調。
強大的政策支持,直接帶動了我國糧食生產的快速穩步發展。2013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6.02億噸,連續3年穩定超過11000億斤,并且連續十年增產,刷新了國內外歷史上糧食持續增長的年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明確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調要堅守“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這既充分體現了中央對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同時也是從世界糧食安全需求和現狀出發的必然選擇。
目前全球糧食貿易量僅有5000億斤~6000億斤,不到我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大米貿易量700億斤左右,僅相當于我國大米消費量的1/4,既不夠我們吃,也不可能都賣給我們。更何況,如果我國長期從國際市場大量采購糧食,可能引起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不僅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也會影響我國與一些不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按照國際可比的谷物概念作為糧食口徑,2013年中國糧食自給率超過97%,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解決好自己的糧食問題,就是對全球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