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供求關系緊張行業面臨巨大挑戰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6-17 14:28:15
十年糧食增收,這是一個歷史奇跡,但是必須看到我們糧食供求關系依然緊張,將來挑戰更大。
首先是糧食等農產品需求的增長被大大低估,糧食增長原因,一個是人口增加,另外一個是收入會拉動需求,第三個是工業生產對糧食的需要,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農民工的消費?,F在我們的食品消費統計,2.7億農民工是沒有被統計在內的,去年我們做了一個調查,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工糧食消費水平,包括原糧和轉化產品,比城鎮居民高50公斤,比農村居民高120公斤。這個結果與我們的邏輯題干是相當一致的。農民工每年增加600多萬人,這一部分對糧食增長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新增糧食需求主要不是口糧,口糧是有限的,我們的人均消費,無論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口糧的消費是逐漸下降的,但是糧食轉化產品消費是不斷增加的。有一個觀點,認為口糧重要,轉化產品不重要,這是片面的。只要糧食短缺,飼料糧短缺,立刻就會使得肉禽蛋奶的價格高漲。這對社會的影響同樣是很巨大的。
需求不斷大幅度增加,生產的增加卻越來越難。我們面臨的嚴峻挑戰就是:如何用越來越少的耕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的勞動力,越來越高的勞動力價格,生產更多更好更安全的糧食等農產品。要應對好挑戰,認識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現在的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盡管我們糧食“十連增”,但是我們同時也在大量進口,并且進口不斷增加。2013年僅大豆的進口量就達6338萬噸。糧食供求平衡的挑戰,現在就已經很突出,將來會更加嚴峻。
那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保護好耕地面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地力;要繼續落實好強農惠農政策;要加強農民組織化程度和實行適度規模經營等。從長遠看,關鍵要靠科技。有人說,現在出現了規模越大單產越低的現象。這是為什么呢?是技術進步不足。沒有相應的技術進步,包括機械化技術,而單純地擴大規模,那就與人民公社的情況類似了,單產就不會提高。相反地,技術的發展,可以推進規模的擴大。我校的教授是在河北推廣小麥深耕技術,農民一看很好,可以增產15左右,就要求也采用。但是要運用這個技術,一家一戶幾畝地的規模,沒有辦法施行。于是,為了應用這項技術,農民自己就主動組織起來,歸并土地,組成100來畝的大地塊,引進深耕技術,獲得了增產。后來農民日報社派記者專門寫了一篇報道。為了應用技術要擴大規模,擴大了規模就更便于推廣新技術。
解決農業科技問題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管理體制問題、機制問題、隊伍問題、條件問題等等,而其中最基礎是科技投入。我國目前農業科技投入強度(也就是科技投入占農業凈產值比例)0.7左右,顯著低于發達國家水平(2-3),也低于印度水平(0.9),同時,也遠遠低于國家總體科技投入強度(1.97)。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有16個,只有一個屬于農業領域。我覺得從長遠發展角度看,為了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必須切實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科技進步的步伐,通過科技替代資源,減少對資源的依賴,提高資源的產出率。只有通過科技進步,才能夠真正用更少的資源,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近年來,兩任總書記先后視察我校,顯示了黨和國家對農業科技和教育的重大作用的高度重視。農業院校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圍繞人類營養與健康,不斷培養人才,創新科技,服務社會。一方面,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要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了農業的科技創新不斷努力奮斗;另一方面,國家也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不斷加大對我國整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投入,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能力。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