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我國2014年糧食生產情況。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市)農業生產經營戶的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201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2738.3千公頃(169107.4萬畝),比2013年增加782.7千公頃(1174.1萬畝),增長0.7%;糧食總產量60709.9萬噸(12142億斤),比2013年增加516萬噸(103.2億斤),增長0.9%。
從今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糧食生產數據分析,我國糧食生產獲得了"十一"連增的好收成。但是,綜合分析2004年到2014年我國糧食生產情況,我們不難發現全國糧食總產量雖然增加了,可是增長的幅度卻逐漸在趨緩。
在11年糧食總產量中,最高增長年份是2004年。這一年之所以增長如此之高,主要是2003年我國糧食生產嚴重減產;此后的三年,糧食總產量增長幅度逐年下降,2005、2006、2007年的增長幅度分別為3.1%、2.9%、0.7%;2008年是2005年以后十年增長幅度的最大年份,達到5.4%;但2009年是十年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增長幅度僅為0.44%;2010年開始糧食總產量增長率稍有恢復,達到2.9%,2011年達到4.5%之后,近三年又逐年下降,增長率分別為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別為3.2%、2.1%、0.9%。
導致我國糧食總產量增長率趨緩原因,除了總產量基數高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種植面積在減少。近五年來,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增長率從2010年的0.8%,下降到0.7%左右。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別為0.6%、0.6%、0.7%、0.7%。
應當說這11年來國家對糧食的支持政策是很大的。為了鼓勵農民發展糧食生產,國家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購買農機具補貼。特別是2004年我國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和收購價格后, 2004年、2006年起國家在主產區分別對稻谷、小麥兩個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我國小麥最低收購價從2006年每市斤0.72元,提高到2014年的1.18元,提高幅度達63.9%;早秈稻、中晚稻、粳稻的最低收購價分別從2004年的0.7元、0.72元、0.75元,提高到2014年的135元、138元、155元,提高幅度分別達191.9%、190.7%、205.7%。糧食最低收購價的多次提高,對于種糧農民增收起到了極大地的促進作用。
為什么國家投入如此巨大的財力支持糧食生產的發展,而糧食的播種面積卻在萎縮呢?
糧食最低收購價雖然提高了,但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價格卻在翻筋斗般地上漲,提價的因素差不多被漲價的因素所抵消,農民種植糧食的收入依然很低。農民辛辛苦苦種植糧食一年的收成,不抵外出打工一兩月所得的收入多。所以,不少農民或者僅種"口糧田",或者干脆撂荒,什么也不種。
現行的糧食直補政策雖好,但執行不力。這種專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在實際工作中卻變成了對所有農田的補貼。不管種不種糧食,都能過享受到一樣的補貼。在種植糧食的收入大大低于種植經濟作物,或者花卉苗木收入的情況下,不少農民紛紛棄糧改種其它作物。
國家鼓勵工商資本下鄉,可是這些資本中不少是打著流轉耕地的旗號,卻干著非糧的行當。大量的耕地改變用途,糧田面積自然日益減少。
保證糧食生產持續、穩定增長,除了加大科技在糧食生產上的促進作用和搞好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之外,要在政策的調整上做好文章。
要發揮市場在配置糧食資源上的決定性作用?,F行的糧食最低收購價的積極作用基本釋放殆盡,對農民的吸引作用逐漸在弱化,國內糧價遠遠高于國際市場糧價。要在總結大豆、棉花目標價格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在重要糧食品種上實行目標價格。讓種糧農民真正得到政策的實惠,有效地與國際市場糧價接軌。
要改變糧食直補辦法。按照誰種糧、誰得補貼的原則,直接補貼種糧者;新增糧食直補要重點向種糧大戶、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和新型糧食生產主體傾斜,鼓勵耕地的規模流轉,促進糧食生產向集約化、規?;?、現代化方向拓展。
要采取措施,限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傾向。對流轉耕地的各種經營主體,要從政策上限制不得隨意改變用途,保證糧食生產面積不減,生產糧食的熱情不降低。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