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下的糧食安全相關政策格局中,這是除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確立種植面積底線等長期的工作重點之外,中央部委層面首次如此系統性提及革新倉儲、流通及產銷調節體系。
根據規劃,“糧安工程”將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建設糧油倉儲設施、打通糧食物流通道、完善應急供應體系、保障糧油質量安全、強化糧情監測預警、促進糧食節約減損等。
目前中國的糧食儲備主要為中央儲備、地方儲備、農戶儲備等三級儲備。而國家所有儲備糧庫則分為三類,一是世行貸款興建糧庫,庫容480萬噸;二是國債項目投資糧庫總庫容5260萬噸;三是2009-2014年中央財政資金補助各地和央企興建糧庫3480萬噸。
在此次“糧安工程”規劃中,“到2015年底,中國國內新增新建倉容5000萬噸,維修改造”危倉老庫“比例達到60%堪稱亮點。”一位糧食行業專家對《財經》記者分析稱。
在過去的十一年中,中國糧食的總產量一直遞增,但全國的倉容空間卻沒有相應增加。故此在2014年6月夏糧確定豐收之際,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曾專門研討糧食倉儲問題,并決定以東北地區和南方稻谷產區為重點,兩年內新建倉容1000億斤。
對于實施“糧安工程”的必要性,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在此前曾坦言:中國糧食產出后,每年僅在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所損失的浪費總量,便達到700億斤以上,相當于2013年全國糧食生產總量的5.8%。
其中,中國的農戶存糧又占去全國糧食年總產量的近半數,但由于農戶的儲存設施簡陋,每年因發霉、蟲蛀或遭老鼠雀鳥啃食的糧食損失達400億斤以上。據《財經》記者此前在江蘇、山東等省的實地調查發現,全國農戶儲糧損失率為8%-10%的水平,但在某些地區,損失率更高達近20%。
而且,當糧食進入物流環節后,全國糧食企業的各類倉庫中,有近1800億斤的倉容空間都屬于“危倉老庫”之列。很多糧食倉儲設施雖然不是完全的露天存糧,但在保溫隔熱、防潮防雨、氣密性等方面普遍不好,這就會直接導致糧食的浪費。目前中國的糧食物流方式,也大多采用包糧運輸,在包裝、卸載過程中造成拋灑、遺留的耗損較大。
此次“糧安工程”規劃時間期限為2015--2020年,按照愿景,未來糧食產后節約減損將取得明顯成效。每年減少糧食產后流通環節損失浪費1300萬噸(260億斤)以上,損失浪費率下降40%以上,糧食消費更加科學合理,形成全社會節糧減損長效機制。
與此同時,在落實相關項目投資方面,“糧安工程”通知稱要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未來糧食倉儲設施等建設將列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之一,根據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和支出責任分別落實。三部委稱,確需中央投資支持的,結合中央投資安排的重點和原則統籌考慮,優先支持糧食主產區糧食倉儲設施及跨區域糧食現代物流等重大項目。
“糧安工程”規劃也明確提到了目前火熱的PPP問題。“能通過市場化解決的,要更多地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放寬和合理引導市場多元主體投資經營領域,逐步建立”負面清單“發布制度,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投資領域。”通知稱。
此外,建立國家糧情監測預警系統機制也被提上日程,“糧安工程”規劃對此提出要求:整合現有糧食信息資源,建成包括信息采集、警情分析、信息發布的糧情監測預警體系,建立和完善庫存糧食識別代碼制度,推進“智慧糧食”建設,增強國家調控市場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據記者獲悉,所謂庫存糧食識別代碼,是一種可以記錄糧食產地、收獲年份、流通軌跡、糧食質量等信息的載體,目前具有根碼、當前碼、二維碼等識別型態,可根據糧食所儲存的每一個貨位單獨生成。而庫存糧食識別代碼體系一旦普及,將可望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碼隨糧走”的全過程監督追溯機制。一旦有糧食品質或安全問題爆發時,更易于追究缺失責任和問題環節。此一應用,將會對政府的糧食收購政策、庫存監管、質量管理、應急保障和統計調查工作產生重要影響。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