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糧食直接補貼。糧食直接補貼是將原來用于補貼流通環節的資金轉向補貼種糧農民。2002年,中央財政分別安排6.27億元和1461.7萬元在安徽省的來安縣、天長市和吉林省的東豐縣開展農民種糧直接補貼試點工作,將糧食的補貼直接兌現給種糧農民。2004年,中央財政安排116億元資金對全國29個省份全面實施農民種糧直接補貼政策。2005年增加到132億元。2006年在上年的基礎上再增加10億元。2007年~2012年各年,糧食直補資金保持在151億元的水平(見表1)。糧食直補采取向主產區傾斜的做法,資金從糧食風險基金安排,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籌集。目前,糧食直補方式主要有4種,分別是:根據農民交售的糧食數量進行補貼,根據農民的實際糧食種植面積進行補貼,根據農業稅田畝和計稅常產進行補貼,根據農民的糧食訂購量和應繳農業稅額綜合進行補貼。大多數地區采用計稅面積進行補貼,并采用“一卡通”的形式打入農民的賬戶。
2.良種推廣補貼。良種推廣補貼(通稱良種補貼)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根據《農產品協定》的相關規定出臺的第一個農業補貼措施。通過補貼優勢地區優勢品種,引導農民采用良種,促進良種的規?;B片生產,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良種補貼方式主要有3種:一是招標采購、差價供種,二是市場采購、事后補貼,三是按計稅面積直接補貼到戶。2002年,農業部率先在部分糧食主產縣進行良種補貼試點。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農作物良種推廣補貼資金154.8億元,水稻、小麥、玉米和棉花在全國31個省份實行良種推廣補貼全覆蓋,大豆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實行良種推廣補貼全覆蓋。2011年增加到220億元。2013年,良種補貼政策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東北和內蒙古的大豆、長江流域10個省市和河南信陽、陜西漢中和安康地區的冬油菜、藏區青稞實行全覆蓋,并對馬鈴薯和花生在主產區開展試點。
級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的部分補貼。2004年設立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2004年~2008年各級財政累計安排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121.6億元,補貼各類農機具225萬臺(套)。2011年農機具補貼增加到175億元,補貼機具種類擴大到12大類158個品種,覆蓋所有農牧漁業生產急需關鍵環節的農業機械。2013年農機購置補貼范圍繼續覆蓋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補貼機具種類涵蓋12大類48個小類175個品目(見表2)。
4.農資綜合補貼。為了緩解農資價格上漲的壓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國家于2006年開始實行農資增支綜合補貼。在資金分配上,重點向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傾斜,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商品量越多,補貼越多。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民種糧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資金262億元,全國7.28億農民直接受益。2011年,全國農資綜合補貼金額為835億元,是當前我國第一大農業補貼項目。2012年農資綜合補貼共安排1078億元。2013年1月,中央財政已向各省(區、市)預撥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071億元,并要求通過“一卡通”或“一折通”兌付到種糧農民手中。
5.最低收購價支持政策。2004年,國家對農業補貼方式進行改革,變流通性補貼為直接補貼,以提高補貼資金使用效率。同時,為了引導農民優化糧食品種結構,開始對重點糧食品種按照最低收購價限量收購。國家對最低收購價給予兩種補貼:一是對以國有糧食收儲單位為代表的糧食企業在執行收購、就地儲存、擇機按市場價銷售過程中,所發生的收購費用、保管費用給予補貼;二是對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中,因高進低出發生的虧損,由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2004年,我國明確了對糧食生產優勢區域和優勢品種進行最低價收購制度。優勢區域和優勢品種包括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湖北、安徽的小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的早秈稻,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的中晚稻,黑龍江、吉林的粳稻。2013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比2012年提高10元;2013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每50公斤132元、135元和150元,比2012年分別提高12元、10元和10元。
6.產糧大縣財政獎勵政策。從2005年開始,中央財政對產糧大縣進行獎勵。獎勵的范圍是1998年~2002年連續5年平均糧食產量大于4億斤且糧食商品量大于1000萬斤的縣;或者雖然達不到以上條件,但對區域內糧食安全起著重要作用,對糧食供求有重大影響的縣。2010年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約210憶元,獎勵縣數達到1000多個。對糧食產量或商品量分別位于全國前100位的超級大縣,中央財政予以重點獎勵;超級產糧大縣的認定實行糧食生產“誰滑坡、誰退出,誰增產、誰進入”的動態調整制度。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獎勵資金225億元,對糧食生產大縣除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獎勵政策外,對增產部分再給予適當獎勵。2012年,中央財政安排產糧大縣獎勵資金280億元。
上述政策對增加我國的糧食生產、農民收入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糧食生產有了較大提高。糧食直補資金的兌付,農業稅的減免,糧價的上漲,對種糧面積的擴大和糧食的增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而實現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增長,產量由2003年的4.3億噸增加至2013年的6.02億噸;糧食種植面積由2003年的99410千公頃增加至2013年的111951千公頃。糧食產量連續穩定增長,不僅是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有力恢復,而且是糧食生產發展的一個突破。
2.農民收入有了較快增長。實施糧食直補政策以來,種糧農民得到了實惠,收入有所增加。200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4元,2012年增加到7917元。農民收入的增加,對提高種糧農民的積極性起到了明顯的作用。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
3.獲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應。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取消農業稅政策的實施,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具體落實,標志著我國糧食宏觀調控政策的重大轉變。直補政策獲得了農民的支持,改善了農業和工業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