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制造強國,有兩種含義,其一強是形容詞,中國有桌子奧大國成為制造強國,其二,強是動詞,制造業也則國家強,通過制造業的發展使中國更加繁榮富強。”
雖然現在提及“中國制造”,人們還是會想到廉價、沒有核心技術、大而不強。但周濟相信,這一情況會在20年后,發生大的改變。
由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和原常務副院長朱高峰院士擔任項目組長開展“制造強國戰略研究”咨詢項目已于去年展開,項目明確中國成為制造強國的階段性目標和各項指標,并于今年初提出在2025年進入制造強國行列的指導方針和優先行動。
據悉,“中國制造2025”的具體目標有以下幾方面:制造業增加值居世界第一;主要行業產品質量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一批優勢產業率先突破,實現又大又強;部分戰略產業掌握核心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簡而言之,就是到2025年步入制造強國行業。
周濟認為,我國制造業具有強大的內需市場,而需求是最大的發展動力。此外我國制造業具有世界上最為完整的體系,具備強大的產業基礎;而同時我國一直堅持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在制造業數字化方面掌握了核心技術,具有強大的技術基礎。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在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已經形成了獨特的人力資源優勢,并在自主創新方面已取得輝煌成就,上天、入地、下海、高鐵、輸電、發電、國防等領域都取得了突破,展示了巨大的創新力量。
但不可否認的是,與美國相比,我國在虛擬經濟的創新方面差距極大。再如微軟、英特爾、谷歌、蘋果公司這樣的信息技術原始性創新方面差得很遠。今后20年在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的核心技術方面,中國制造業完全必須實現戰略性的重點突破、重點跨越,這是重大戰略抉擇,惟有如此,才能實現與西方最發達國家并行甚至超越。
實際上,我國制造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外部看,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依靠科技創新,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謀求未來發展的主動權。例如蘋果公司通過產品模式創新、各種最新技術的集成創新,成功引領了信息產品的發展方向。再如美國頁巖氣開發技術的突破,引起了一場頁巖氣革命,對世界的能源格局乃至政治、經濟發展都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尼等發展中國家則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搶占制造業的中低端。我國制造業正面臨來“前后夾擊”雙重挑戰。
與此同時,從內部來看,我國經濟發展已有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進入中毒增長階段,對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制造業驅動創新、轉型升級提出了緊迫的要求。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