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糧食儲藏的現況
千百年來,我國糧食供應經歷了長期短缺的歷史,糧食儲藏條件較為落后。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糧食工作,經過幾代糧食人的努力,我國糧食儲藏技術及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幾十年來,廣大糧食職工和糧食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發揚“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精神,為改變我國糧食儲藏的落后面貌,為提高糧食儲藏管理和科技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1.1 糧食儲藏設施
我國糧食儲藏建設的五十年是飛躍發展的五十年。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解決我國糧食主產區多次出現的農民賣糧難、糧食部門收儲難和糧食流通效率低下等問題,從1991年開始,我國逐步進入了大規模糧食儲藏設施建設時期。1998年以來,我國建設的國家儲備糧庫,是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投入資金最多、建設規模最大、建設內容最全、采用先進儲藏科技最廣泛的一次,實現了我國糧食儲藏、運輸、管理、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全國儲備糧庫布局,初步建立了較為合理的糧食儲備體系。經過五十余年的建設、積累,從裝卸、稱重、烘干、清理、運輸等一系列糧食儲藏機械到完整的現代化設施進行了大量的開發和引進,我國已基本形成一個以港口庫為龍頭、以中轉和儲備庫為骨干、以收納庫為基礎的儲藏設施網絡體系。截至2005年底,全國共有糧食儲藏企業1.9萬戶,倉容2.95億噸,擁有10萬噸(2億斤)以上倉容能力的大型庫點為423個,有1199戶企業擁有專業鐵路線,有969戶企業擁有專用碼頭。全國共有專用運輸車輛5700余輛,船舶66艘,從業人員69.3萬人。
1.2 新技術及新裝備的應用
為了適應糧食儲藏技術現代化的發展,一批自主開發、先進實用的糧食儲藏專用新技術、新裝備,得到了全面的推廣和產業化應用,大大提升了我國糧食儲藏技術水平。1998年以來,以環流熏蒸、谷物冷卻機、機械通風和糧情監測為代表的“四項新技術”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儲藏技術管理水平。2005年底,有16910萬噸倉房實現了機械通風;有12575萬噸倉容實現了計算機測溫;有9071萬噸的倉容配備了環流熏蒸設備;有谷物冷卻機751臺,并在高溫、高濕地區逐步推廣應用。全國共有烘干設備4382套,烘干能力達4.8萬噸/小時。我國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蒙東部地區屬我國冷濕地帶,每年約有800多億斤高水分玉米和幾十億斤高水分稻谷需要烘干,為15個糧庫烘干設備配備了水分在線檢測和自控儀器,實現了糧食烘干全過程水分變化監測和自動調整,較好地解決了糧食烘干不均勻、品質下降、重量損失過多等問題。此外,還研究開發平房倉及淺圓倉散糧進出倉設備、淺圓倉裝倉防破碎裝置、糧倉氣密技術、納米保溫材料、儲糧害蟲檢索專家系統等。新技術和新裝備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儲藏質量,降低了儲糧損失,確保了國家利益。
1.3 技術標準規范
我國十分重視與糧食儲藏管理、儲藏技術相關的技術標準制定工作。1987年6月,原商業部印發了《糧油儲藏技術規范》(試行),原商業部修訂頒發了《國家糧油倉庫管理辦法》;1991年9月原商業部發布了《“四無糧倉”和“四無油罐”評定辦法》、印發了《機械通風儲糧技術規程》(試行);1992年8月,原商業部發布《國家糧油倉儲設施管理試行辦法》;1994年12月,原國家糧食儲備局頒發《國家儲備糧油“一符”、“三專”、“四落實”的規定》;1996年9月,原國家糧食儲備局印發《糧情電子檢測分析控制系統技術規程》(試行);1999年,原國家糧食儲備局相繼印發了《高大平房倉儲糧技術規程》(試行)、《淺圓倉儲糧技術規程》(試行)、《磷化氫環流熏蒸技術規程》(試行)、《谷物冷卻機低溫儲糧技術規程》(試行)等。
糧食儲藏相關技術標準、規程的發布,極大的推動了我國儲藏事業的發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1.4 糧食儲藏管理
我國糧食儲藏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國家儲備;二是地方儲備;三是企業儲存;四是農戶儲糧。從整體情況看,國家儲備和地方儲備的設施設備、儲藏技術條件和管理水平較高,企業特別是農戶在這方面的狀況較差。為了加強糧食儲藏管理,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我國糧食倉儲系統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符四無”活動。“四無”的創立者即是浙江余杭縣在1953年首次提出來的,1993年國家糧食儲備局又加上了“帳實相符”,即“一符四無”。經過50年實踐證明,開展這項活動對確保儲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糧食儲藏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倉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要減少蟲霉危害、降低儲糧數量損失,還要防止糧食污染、保持儲糧應有品質。1998年,第七屆國際儲藏產品保護工作會議在我國召開,在會議總結中我們向全世界各國提出:從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利用人類食物資源,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人類生存質量出發,糧食儲藏科學技術和管理,必須向“三低、三高”方向發展(低損耗、低污染、低成本;高質量、高營養、高效益),必須向“裝備現代化、管理科學化、經營集約化”方向發展。我國提出的建議,得到了各國與會專家認同。
1.5 糧食深加工轉化
由于以前我國糧食儲藏、轉化和深加工水平的落后,出現了糧食高產與高效的非同步發展,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的良性循環。近年來我國重視糧油加工技術和裝備的引進和消化吸收,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再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我國糧食技術和裝備水平邁上新臺階。研究開發的優質稻產后精加工技術、擠壓膨化制油技術、糙米加工副產品增值技術等,促進了傳統糧油加工業的改造。自主研發了發芽糙米、留胚米、營養強化粉等方便食品。自主開發設計的3000噸以上/日油脂工程、480噸以上/日稻谷加工、1000噸以上/日小麥加工、20萬噸以上/年淀粉工程、20萬噸以上/年飼料工程技術等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與之配套的裝備實現了國產化。以專用玉米變性淀粉、燃料乙醇、多元醇、專用大豆分離蛋白、大豆蛋白絲纖維、冷榨油等深加工技術開發,為糧油加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儲糧減損仍很嚴重
根據我局社會糧食供需平衡調查結果,2005年度末全國農戶存糧4392億斤,人均存糧580斤;另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6.8萬個農村住戶抽樣調查,2005年末全國農戶人均存糧1070斤(由于統計局對調查農戶是按收入排序進行抽取的,不是按照農戶存糧數量抽樣,因此不能推算農村住戶存糧總量)。從我局組織有關科研單位典型調查了解的情況看,我國農戶儲糧鼠、蟲、霉害問題比較嚴重,損失較大,儲糧平均損失為5%左右,糧食主產區農戶儲糧損失較為突出。依此測算,全國每年農戶儲糧損失約300億斤。
2.2 倉儲設施總體水平不平衡
從全國總體情況看,一是糧庫數量較多,但布局不盡合理,中轉環節多,糧庫倉型復雜,給科學技術應用推廣帶來困難;二是我國收納庫收儲的糧食特點是糧種、類別較多,而每批糧食的數量較少,很難做到分倉儲存;三是倉儲設備的配置水平不平衡,新建糧庫配置的設備數量多、技術先進,原有糧庫配置的設備少、技術落后,大中心糧庫的設備利用率高、使用效果好,小型糧庫設備利用率不高;四是露天儲糧設施、簡易儲糧設施以及倉房老化需大修或待報廢的比重仍然較大,很多建設年限較久、使用年限較長的倉房因維修資金緊張或倉容閑置而導致倉房受損,不利于糧食的保管,存在安全隱患。
2.3 倉儲標準急需要制修訂
我國倉儲標準遠遠落后于倉儲行業技術進步的情況嚴重存在,給糧倉規范化、精細化管理和技術設施優化配置帶來不利影響。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標準系統性差。許多標準之間不銜接、不配套,與形成一套完整標準體系還有較大差距;二是采標率低。在我國已經制定的19744項國家標準中,共有8621項采用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采標率僅為43.7%,而糧食倉儲行業的采標率遠低于這一數據;三是標齡長?!秶覙藴使芾磙k法》規定,國家標準有效期為5年,即自標準實施之日起,每5年要進行一次復審,重新確認其是有效、修訂還是廢止,ISO標準也有同樣的規定。而糧食行業,特別是糧食倉儲行業的許多標準的標齡都大大超過了5年。最典型的是在我國糧食倉儲行業中起“法典”作用的《糧油儲藏技術規范》是1987年頒布實施,僅1991年做了局部修改,而且還未頒布實施,標齡為19年,而這19年,糧食倉儲技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糧食倉儲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的《國家糧油倉庫管理規范》,也是1987年頒布實施的。
2.4 安全生產事故仍時有發生
多年來,我國糧食倉儲安全生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隨著產業部門的變化,安全管理機構或撤或并,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隨著糧食經營、加工主體多元化,安全生產問題日趨突出。例如:2006年4月1日,棗莊滕州市某淀粉廠鋼制儲糧倉發生崩裂坍塌,造成10人死亡,3人受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該鋼板筒倉的建造單位在建造時沒有按《糧食鋼板筒倉設計規范》(GB50322-2001)進行設計,也沒有按照施工技術要求和操作規范進行施工,淀粉廠也沒有認真按照有關規范標準加強工程質量監督,沒有按要求進行壓倉試驗,對工程質量驗收把關不嚴所致。
3 糧食儲藏發展方向
我國糧食倉儲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重大成就,但是,面臨上述問題,還需繼續做出艱苦的努力。
3.1 加強我國糧食儲藏的精細化管理,提高整個糧食行業的管理水平
采用科學的方法、手段,規范的操作、管理程序,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儲糧生態系統理論體系”和糧食倉儲標準化管理體系,更注重糧食儲藏品質,保障糧食儲藏安全。按照“藏糧于地、藏糧于庫、藏糧于科技”的要求,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加強糧食儲藏的標準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管理,充分利用糧食資源,進一步提高糧食質量安全水平,增強糧食宏觀調控能力,提高整個糧食行業的管理水平。
3.2 進一步樹立綠色生態儲糧理念,走“綠色儲糧”、“生態儲糧” 之路
要重視“儲糧安全學”的創新,借鑒安全學理論,以糧油及其加工產品為主體,以儲糧生態因子(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為客體,以管理、成本、效益為社會學,根據主體、客體相互關系,實施有效控制,達到儲糧安全的目的。儲糧生態系統安全技術控制體系必須從危害儲糧安全因子分析開始,抓住關鍵控制點,實施必要控制和管理措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品質、營養、口感提出更高要求,今后糧食儲藏科技發展戰略就是要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農產品綠色儲運戰略”,實現“綠色生產、綠色加工、綠色儲運、綠色消費”,即“綠色一體化”、“綠色一條龍戰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三低”、“三高”的目的。
3.3 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產業技術升級
開展糧食流通先進適用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的成果轉化工作,繼續推廣四項儲糧新技術,保證儲糧安全;加強糧食四散技術的推廣,提升糧食物流的現代化水平;改造傳統落后的農村糧食產后流通技術方式,以糧食主產區的收納庫為依托,推廣農村糧食集中處理的干燥技術與裝備;通過儲藏、加工、物流、信息及標準化等技術的集成,建立農村糧食產后整理、干燥、儲藏、加工、運輸等集約化處理技術服務體系與示范。
3.4 重視農戶儲糧的技術開發及指導,減少糧食產后損失
開發適用于農戶儲糧的新型技術及裝具,開展農村糧食產后減損及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集成示范;依托改制后的國有糧食企業,建立覆蓋縣、鄉、村的農村科學儲糧技術服務體系;開展“代農儲糧”、“助農儲糧”,通過普及農戶科學儲糧技術,逐步做到農戶儲糧安全。
3.5 加大倉儲設施必要投入,積極做好現有糧庫的新建及維修改造工作
我國現有糧庫待報廢和需大修的倉容達3469萬噸,并且1998年以前所建倉容占總倉容的61.2%。為保證正常儲糧需要,國家在安排投資計劃時,每年應安排100~200億斤倉容的糧庫建設與維修改造資金計劃,納入正常的建設軌道,以保證儲糧合理需要。同時,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及企業應重視糧庫建設,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倉儲設施投入,提高倉儲設施水平。
3.6 加速以“四散”為主要內容的糧食現代化物流體系的建設,提高效率,節約費用。
通過糧食物流現代化、四散化和信息網絡化項目建設,提高糧食物流整體效率,改善糧食流通環節,規范糧食流通秩序,降低物流成本,減少糧食損失,保障糧食安全,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3.7 加強糧食儲藏方面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糧食儲藏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不斷擴大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要站在儲藏發展前沿,及時掌握國際糧食儲藏發展的最新動態。要加強和國外糧食儲藏機構的聯系和合作,突出重點,改進合作方式,拓寬合作領域和渠道,提高合作成效。支持各級各類糧食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研發機構積極加入有關國際糧食儲藏的學術團體和組織,積極參與各種雙邊或多邊的國際交流活動,并在其中增長知識,獲取經驗,擴大影響,發揮作用。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海外研究開發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和研究開發中心。鼓勵企業擴大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出口。要創造有利條件,吸引更多的國際糧食方面學術團體、專家、學者到中國來舉辦學術會議、進行講學和合作研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國外有益的技術與經驗,使我國的糧食儲藏工作做得更好,更能夠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需要。
更多糧食烘干機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