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廣機械化干燥技術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目前,國內干燥機械保有量以年均50%左右的增幅快速攀升,但每年機械烘干谷物僅占全國谷物總產量的1%左右,而世界發達國家機械谷物烘干能達到總產量的95%左右,可見我國谷物烘干機械發展遠遠不能適應于谷物生產發展需要。
(一)機械化收獲的迅速發展打破了原有生產環節間的協調與平衡,導致糧食品質的下降和損失
農業生產有許多環節組成,多年的積累與完善才得以形成一套各環節間協調與平衡的生產模式。早年的人工收獲方式:稻割倒后一般在田間晾曬一兩天或數天,一方面有一定的后熟作用,更主要的是讓谷物水分降低(一般可降到18%以下),脫粒后稻谷就可以短期保存而不變質,再將此谷物分批在小塊曬場晾曬,達到長期保存水分(14.5%左右)。近年機械化收獲的快速推進和跨區作業,導致了高效快速的機械化收獲方式與原始的谷物干燥方式嚴重不適應,致使大批高水分的谷物無法及時晾曬(沒有場地、下午或傍晚收獲無法晾曬)、裝在口袋里或被堆積在一起,時間一長(數小時內)就開始發熱,導致大米的食味、品質大幅下降,時間長的甚至霉變。
(二)新農村建設需要機械化谷物干燥
部分省市(如江蘇、浙江等)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綱要對新農村建設在設施、環境建設方面都作了較詳細的規定,機械化干燥可以杜絕在公路上曬糧等造成的交通隱患,也可以使農村門前屋后環境整潔。
(三)提高百姓生活質量,生產真正的優質大米需要機械化谷物干燥
為滿足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需求,優質大米的生產除了品種、栽培方法、生長環境等措施外,更需要及時科學的干燥、儲藏方法與裝備來保證每一粒谷物的生物活性與新鮮度。據國外經驗,高水分的谷物收獲后3小時內應進入機器干燥,24小時內將其水分降到安全儲存標準方可確保谷物生物活性與品質不受影響。
(四)機械化干燥將顯著減少糧食損失,節省土地占用
干燥機械化技術的采用,使得谷物干燥不受氣候、場地等條件的制約,特別在收獲季節遇到陰雨災害性天氣,可大幅度減少霉變損失。如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收獲季節均處于多雨、陰涼天氣,不利于曬場作業。谷物干燥機的普及推廣可減少曬場用地(規模種植地區的曬場與糧食種植面積比為1%-1.5%),一臺12噸干燥機能滿足600畝糧食種植面積的干燥作業,可置換出6畝曬場,江蘇省3000萬畝水稻面積,可節約曬場所用地30萬畝,對于土地資源貧乏的江蘇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五)有利于實現農業規模生產,促進土地流轉、農業勞動力轉移和農村城鎮化建設。
六、“十二五”期間我國谷物干燥機械化的發展趨勢
干燥機械化的推進加快了糧食生產搶收,促進了糧食生產環節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提升,起到了“搶農時、防災害、促豐產”的效果。針對我國谷物干燥設備現狀、結合廣大農村市場需求,有關專家指出,我國谷物干燥設備的發展將呈現六大發展趨勢。
一是加快谷物烘干機械生產企業的改制、改組、改造,解決生產企業多、生產規模小、產品成本高、經濟效益低問題,使谷物烘干機械生產集中度和專業化程度有較大提高,推動國內外市場開拓和產品售后服務體系建設,真正形成有實力的企業技術創新基地,帶動全行業技術、質量、售后服務競爭能力的提高。
二是要設計將高水分谷物一次降到安全標準的設備。在這方面有兩種途徑可以選擇:一種是傳統單一干燥模式,其二是采用聯合干燥法,即將兩種以上干燥方法的干燥機組合成一種新的干燥工藝,從當前世界各國谷物干燥技術發展來看,這是一種趨勢;設計高效能谷物閃蒸干燥機。
三是能高溫、快速處理大批量高水分谷物。
四是應用先進測控技術,實現干燥過程向自動化或半自動化方向發展。
五是谷物干燥機的生產能力向兩極發展。針對這種情況,產品生產廠家需要研制處理量在每小時20噸-30噸的大型化設備,一般由村、鄉鎮農機服務組織購買經營,或根據各地的經營形勢,建立專業烘干機構。同時還應向小型、多功能方向發展,方便廣大農戶及地域分散的農民購買。
干燥機的發展還要重視節能和能量綜合利用,充分發揮不同地域的能源特點,如采用各種聯合加熱方式,移植熱泵和熱管技術,開發太陽能干燥機等;還要發展干燥機的自動控制技術、以保證最優操作條件的實現;另外,隨著人類對環保的重視,改進干燥機的環境保護措施以減少粉塵和廢氣的外泄等,也將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更多糧食烘干機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