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蔚蘭彭文輝見習記者張玉琦報道:眼前,正是顆粒歸倉的時節。11月28日,宜豐縣天寶鄉辛會村種糧大戶劉清泉將300余噸晚稻和部分一季晚稻全部賣到鄉糧管所后,跟記者細算了一筆賬:今年早稻、晚稻、一季晚稻共售糧830噸總收入達225萬元,獲純利65萬元。劉清泉指著高聳的谷物干燥機感慨地說:“今年多虧有了這家伙,再也不用靠天曬谷了,1300畝稻谷全部機械干燥,省工省事,保質增收。否則,今年純收入少說也要減少20萬元。”
2008年,在外打工的劉清泉回到家鄉租種100畝土地,當上了“作田老板”。由于肯吃苦、善經營,劉清泉種糧規模逐年遞增,去年他帶領自家姐妹一起租地800畝,今年擴大到1300畝,其中種雙季稻600畝、一季晚稻700畝,租地價格為260~360元/畝。與此同時,他們先后投資60余萬元購置旋耕機、插秧機、施肥機、聯合收割機等農機,逐步推行機械化種田。
耕種辛苦,曬谷更難。劉清泉對記者說,隨著種田越來越多,曬谷就越來越麻煩。往年雇人將稻谷曬在公路上,不僅影響交通,而且谷子常被碾碎、摻進沙子。遇上雨天,搶收不及,稻谷發霉變質,損失嚴重,令人心疼。
今年3月,劉清泉在宜豐縣農機局的組織下赴九江永修參加“陽光工程”農機操作員培訓,得知有機械可以解決曬谷難題后,喜出望外。5月份劉清泉花19.8萬元從安徽滁州購買了一臺循環谷物干燥機,獲國家農機補貼4萬元。
走進劉清泉創辦的辛會農機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這臺循環谷物干燥機高高聳立在糧倉外。劉清泉介紹說,谷物干燥機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統,操作簡單省力,只要設定干燥溫度和作業時間,就能自動控制工作過程,進行低溫循環烘干,烘干后的稻谷直接從干燥機輸送到倉庫內。
谷物干燥機的使用,使他家告別了曬谷靠天靠地的歷史。“谷物干燥機一次性可烘干谷物16噸,只需電費、柴火費及人工費1500元,比原來雇人曬谷節省了上千元。”劉清泉說:“更為重要的是,今年早稻收割時遇上陰雨天氣,避免了因稻谷發霉、發芽以及晚稻種植誤工期導致的損失至少達15萬元。谷物干燥機確保了成熟稻谷得到及時收割、烘干,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且烘干后的糧食品質、耐貯性等都得到了較大提高。”
作為全市率先實現谷物干燥機械的種糧大戶,今年劉清泉還幫助周邊村民烘干谷物65噸。
在品嘗到機械化種田的甜頭后,劉清泉種糧的底氣更足了:明年除續租今年的田外,能租到多少田就種多少田,爭取面積再擴大一倍,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同時他希望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嘗試發展觀光農業。
更多糧食烘干機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