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我國糧食市場面臨哪些新形勢?如何創新糧食收購模式和經營方式,實現提質增效?未來,糧食主產區如何緩解倉容壓力,維護糧食市場穩定?
糧 食收儲面臨三大壓力
寒冬時節,吉林省公主嶺市范家屯糧庫,糧食傳送帶正把糧食輸送到倉儲庫。“2014年的糧食不好收,往年一天能拉兩車,現在兩三天時間才能收一車。”糧食經紀人朱俊華對記者說。
“2014年以來,在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臨時收儲等政策的支撐下,主產區種糧抓糧和農民進行糧食生產都保持了很好的積極性,但是現在我們的糧食收儲壓力和資金壓力確實不小。”吉林省糧食局局長韓福春說。
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分析指出,當前我國糧食市場面臨著三大矛盾,“一是糧食供求總量緊平衡與部分品種階段性過剩的矛盾;二是托市價格面臨雙重擠壓與保護糧農利益的矛盾;三是適度進口糧食與影響國內市場的矛盾。”
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糧食收購
雖然冬季是東北的農閑季節,公主嶺市劉房子街道山前村萬欣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耀輝卻閑不住,他正在為合作社增加糧食烘干和收儲設備忙碌著。“像我們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儲備設施后,不僅能夠減輕糧食收儲企業的壓力,而且也能減少糧食損失風險,確保顆粒歸倉。”薛耀輝說。
近年來,我國糧食持續增產,但倉容總體緊張,部分地區嚴重不足,財政負擔越來越重。“當前,走出政策性收儲困境的一個主要措施是推動糧食儲備多元化,在鼓勵中央和地方儲備做大做強的同時,應多鼓勵農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多元主體進入糧食儲備市場。”中國農科院農經所所長秦富認為。
專家表示,確保儲糧安全,首先要加強收儲和倉儲設施建設,采取定向銷售等辦法,消化往年庫存。為促進多元主體參與,還要創新投融資方式,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倉儲設施建設,完善糧食經營者庫存制度,獎補結合,鼓勵企業多購多存。
延伸產業鏈實現“食”“糧”并進
豐收后,江西寧都縣長勝鎮種糧大戶賴明生高興地說:“我們是豐澤米業的基地,只管種,不愁賣,輕松又安心。”如今,發展糧食深加工讓困擾寧都種糧農民多年的賣糧難問題迎刃而解。
“要主動適應新常態,糧食行業必須走改革轉型、創新發展之路。”任正曉說,糧食部門要徹底轉變“坐等收糧、坐店賣糧”的傳統經營方式,開辟行業發展新路徑。要主動融入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種糧農戶,特別是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結成經營聯合體和利益共同體。
同時,還要積極創新經營業態,延伸產業鏈條,推進“食”“糧”并進,增強市場競爭力,拓寬國際視野,在適應國際國內市場融合上展示新作為。
更多糧食烘干機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