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輸送機關注東北糧食穩產增收遭瓶頸。“東北黑土地正面臨日趨板結、可耕性變差的問題。東北黑土地原來有一米厚土層,現在只有40厘米至60厘米,松遼平原上一鍬下去見黃土的‘破皮黃’地已經有很多。”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說,“要知道形成一米厚的黑土層需要3億年,而現在的退化速度是一年一厘米,如果再不注意提高耕地質量,農業可持續發展將受到嚴重威脅。”
東北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糧食市場的“大糧倉”和“穩壓器”作用日益凸顯。但《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仍有一些因素制約著糧食生產:在生產方面,農業基礎設施欠賬多難抗大災,黑土地有機質含量連年下降;在體制層面,糧食主產區地方財力支持不足,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風險保障水平低,一些政策掣肘糧食生產;在糧食流通方面,由于國際糧食低價沖擊和國內托市市場扭曲,東北糧食價格倒掛,地方存儲壓力增大,未來通過高糧價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難度日益增大。
今年秋季東北地區發生嚴重干旱,遼寧省近1/3作物受災或面臨絕收,吉林農安、公主嶺等10個產糧大縣也發生大旱,部分地塊絕收。而在去年夏秋季節東北爆發了特大洪災,僅黑龍江省就有3000多萬畝農作物受災,頻發的自然災害已對東北糧食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擁有耕地面積約3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量的16%,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提供的數據顯示,處于糧食主產區的13個省份,自足之外尚有余的僅有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南、安徽5個省份,剩下8個主產省份趨于實現自身平衡,缺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省份。
“農業基礎設施差,農田抗災能力薄弱,這是未來五年威脅東北糧食生產的最大不利因素。”吉林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舉例,吉林大多數灌區工程都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設備老化失修長期帶病運行,40%的工程不配套或老化破損。目前吉林中西部旱區僅有23萬眼機電井和部分噴滴灌設備,抗旱工程設施少直接影響了今年抗旱。
去年遭受特大洪災的黑龍江省堤防工程基礎薄弱,一些大江大河堤防甚至還有土堤、民堤,抵御洪水能力只有十幾年一遇。黑龍江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專職副總指揮侯百君說,全省有防洪任務的河段兩萬公里,已治理的河段僅8000公里。記者從東北三省部分縣市了解到,一些糧食主產區同時也是澇區,由于工程建筑物不配套,排澇標準低,經常因排水不暢引發內澇,糧食大幅減產。
除了防汛抗旱能力不足外,支撐東北糧食連年豐收的黑土地,有機質含量下降的趨勢也未停止。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等表示,東北地區長期過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不改變掠奪式農業生產方式將會嚴重威脅糧食穩產高產。生產吉林60%糧食的黑土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已從建國初期的8%下降到現在的不足2%,黑龍江省農村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也在持續下降。
此外,隨著新一輪東北振興啟動,“工農爭地”問題也出現升級苗頭。遼寧某地新區大片土地因長期閑置長滿雜草。當地村民介紹,這些耕地被征收后已經撂荒四五年了。國土督察沈陽局去年在吉林一地級市督察發現,該市違法用地80宗,耕地面積就達646公頃。中華糧網首席研究員焦善偉分析,隨著東北振興戰略再推進,未來五年工農爭地問題恐將更突出。
更多糧食輸送機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