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油發生絮狀懸浮物主要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當花生油遇到低溫天氣(12℃以下)時會產生白色絮狀物。此種情況屬于正常的物理現象,與水低溫時變成冰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對其加熱,絮狀物就會消失。取少量樣品加熱至180℃時發現絮狀物并未消失,因此可排除這種可能。第二種是花生油壓榨廠家水化脫膠處理不充分,產品流通時間較長,產品遇到水分含量高時就會發生析出物現象。因壓榨花生油并未經過專業的化學和物理精煉,只是進行簡單的脫膠處理,產品中仍存著在大量的磷脂等膠質成分。這些膠質為后期絮狀物的出現埋下了隱患,油中的膠質剛開始是均勻分散的,粒徑極小不易觀察得到,也不會影響到產品外觀,所以起初產品外觀沒有異常。但隨著時間的延長或有較多的水分存在的條件下,這些膠質就會慢慢凝聚或吸水膨脹,相互吸附并凝聚成團,形成絮狀物質。甚至在水分的存在下這些絮狀物表面還會滋生微生物,使其表面呈現更深的棕色或黑色。出現絮狀物的情況在花生油企業時有發生,像魯花小包裝產品也不例外。每個企業存放花生油的罐底都可以發現厚厚的一層沉淀雜質(俗稱油腳),主要成分就是析出的磷脂膠質。如果這個樣品是取自罐底,那就是正常情況,否則就是不正常的。通過上面的指標數據可以看出,所分析的樣品已具備了發生第二種可能的條件(水分、含磷量都很高)。根據磷脂不溶于丙酮而極易溶解于乙醇的性質(油脂和脂肪酸均溶于丙酮和乙醇),分離出油中的絮狀物置于丙酮溶液中攪拌片刻,發現絮狀物并無明顯變化;除去丙酮換為乙醇溶液,攪拌片刻發現大部分絮狀物已溶解,只有少量的黑色物質沒有溶解。這個實驗證明絮狀物大部分就是磷脂膠質類成分。
如果是大量這樣的產品可先放入大容器(油罐)中靜置一段時間,等絮狀物都沉淀到底部時再取上層清液使用,也可以使用過濾設備進行過濾,最后要脫除產品中過多的水分,保證在0.1%以下,這樣就即可以減緩產品品質的變化也可以有效防止發生析出物現象。
預防措施:要求壓榨廠家對其產品進行更充分的脫膠處理,并保證成品的水分含量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