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28.03, 0.03, 0.11%)品牌保護問題由來已久,從陽澄湖“一日游”的大閘蟹,到五常“調和米”,傍著名牌農產品,李鬼總是多過李逵。
“五常大米”的假冒現象,提出的是一個農產品品牌保護的大問題。農產品品牌保護牽涉各個方面,有法律問題、監管問題、商標保護問題。其中,最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提高農民對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參與度。正如品牌農產品生產離不開農民一樣,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和保護也不能離開農民。
客觀地說,農產品品牌創建,靠一家一戶農民是難以完成的。每一個優質農產品品牌都是在農業龍頭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創出來的,單個農民的作用微不足道。但是,決不能因此忽視農民在農產品品牌發展和保護中的作用,不能忽視對農民進行品牌教育。
農民是農產品生產的基礎環節,也是品牌建設的最基本一環。只有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品牌教育,農民才能從道理上和感情上都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重視自己產品的品牌。更為最重要的是,要讓農民在品牌增值中獲得利益,讓農民切身感受到農產品品牌建設對提高自身收入的意義。
要讓農民意識到,把附近的大米收購來冒充名牌,或是摻了其他米來充當品牌大米,再把品牌大米低價賣給客商,是在砸自家招牌。只有讓農民體會到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效益,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去保護農產品品牌。
農產品品牌建設事關農業提質增效,事關農民增收大問題,事關農民切身利益。農產品品牌受損,歸根結底,受害最大的還是農民。因此,農產品品牌建設,要更廣泛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他們行動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