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石糧庫地處關中平原東北部,年平均溫度13.25℃,平均降水量532.25 mm,最大凍土深度36 cm,主導風向為東北,頻率16%。地下水位低,庫區土質紅色粘泥土,強度高,結構穩定,10 m以下土層含水11.8%。地下倉建倉時整倉采取有效防水防潮,達到密合無縫化,同時倉頂經夯實后全部統一平臺混凝土硬化,排水設施齊全。整倉深埋于地下,且倉頂覆土3 m以上,所以能夠形成該庫地下倉倉溫常年保持在18℃以內,依據蒲石糧庫地下倉能持久保持低溫、密閉、隔熱的特點,我們采用免熏蒸技術對地下倉小麥儲藏進行研究。
一、試驗材料
1、 供試倉房 :試驗在該庫3號倉和31號倉(對照倉)進行。3號倉為地下倉,倉容1500 t,倉深18.0 m,直徑16.0 m,糧堆高度15.75 m,為平底倉,通風采用鋼制單管管道;31號倉(對照倉)為高大平房倉,長48 m,寬21 m,糧堆高度6 m,通風采用地上籠。
2 、儲糧情況 :3號倉儲糧為2005年7月入庫的當地小麥,數量1586 t,經檢驗:容重764 g/L,水分11.2%,雜質0.5%,不完善粒3.1%,害蟲檢查:玉米象10頭/kg,長角谷盜8頭/kg,銹赤扁谷盜10頭/kg,2005年7月經磷化鋁低劑量熏蒸后未發現害蟲活動;31號倉儲糧為2005年7月入庫的當地小麥,數量4500 t,經檢驗:容重761 g/L,水分11.5%,雜質0.8%,不完善粒4.8%,害蟲檢查:經2005年8月熏蒸后未發現害蟲活動。
二、試驗方法
1 、利用冬季氣候干燥寒冷的有利時機,氣溫為0℃時,對3號倉和31號倉全部采用機械通風,3號倉利用一臺7.5 kW離心風機,進行6 d連續強通風,使上層糧溫和倉溫降至4℃以下,糧食水分降至10.2%,通風結束;31號倉利用3臺7.5 kW離心風機,進行5 d連續強通風,使上層糧溫和倉溫降至5℃以下,糧食水分降至10.5%,通風結束。
2 、為增加倉房保溫、隔熱性能:3號倉地下倉倉口采用蓬布袋裝珍珠巖密閉隔熱;31號倉門窗全部采用聚乙烯泡膜板密封隔熱。
3 、糧情檢測全部為電子檢測,24 h全程監測,3號倉為10層100個點,1個測濕傳感器;31號倉整倉為6層240個點,2個測濕傳感器。
一、日常管理及糧情監測
嚴格執行各項保糧制度和《糧油儲藏技術規范》,做好糧溫、害蟲檢查的數據采集和分析,開春以后,為防止倉溫上升過快,檢查時間為早上7~8時,同時做好糧食品質測定與糧情跟蹤監控,確保儲存安全。
二、糧食品質的控制
每年3月、9月對儲存品質進行檢測。
三、糧食中磷化物殘留
每年9月份檢測一次磷化物殘留。
一、糧溫變化小,糧情穩定
3號倉利用機械通風手段使倉房儲糧溫度達到較低,為糧食安全儲存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對儲糧害蟲及糧食籽粒粘附的蟲卵和霉菌進行了冷凍滅殺。整倉進行有效密閉隔斷外界環境氣溫、氣濕的影響,保管至今,沒有害蟲發生,只進行過一次熏蒸,便達到了安全儲存的目的。31號倉雖然利用機械通風達到了降低糧溫及殺死害蟲的目的,但由于其隔熱、密閉性能不如地下倉,不能有效地隔斷環境氣溫、氣濕的影響,特別是中上層糧溫變化較大,容易造成害蟲孳生。
二、儲存期間品質變化
從質量對照結果表1、表2看,3號倉儲存3年后,品嘗評分值、面筋吸水量變化小,而31號倉由于受外界氣溫、氣濕影響較大,各項儲存指標變化相對較大。
三、衛生指標
從幾年的糧情變化上看,3號倉糧溫基本恒定在10℃~15℃,倉濕50%~60%,加之密閉缺氧儲糧害蟲繁殖生長環境被破壞,沒有蟲害發生,因為只進行過一次化學藥劑防治,所以檢測出磷化物含量相對較低;31號倉由于受外界氣溫、氣濕影響大,每年都有儲糧害蟲發生,都需熏蒸。
一、功效
利用地下倉能長久保持低溫、密閉、隔熱的性能,可以達到殺死儲糧害蟲和蟲卵的功能。
二、儲存品質和藥劑殘留
從3年儲存品質檢測的情況看,3號地下倉儲糧檢測出磷化物含量較低,儲存指標沒有明顯變化,儲糧品質得到進一步提高,為綠色儲糧發展提供了可鑒之處。
三、經濟效益分析
按照地下倉每年熏蒸一次所需藥劑費、人工費用等3000多元計,三年共節約費用達萬余元,經濟效益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