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撐糧食豐產穩產
來源:環球糧機網發布時間:2015-06-12 13:18:10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產量的穩定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乃至社會的和諧安定。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因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成為中國氣象局作物產量預報團隊的最高使命。
作物與氣象的不解之緣
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關系極為密切。國家氣象中心農業氣象中心主任毛留喜介紹道:“在作物品種、土地肥力、農業生產管理水平和農業政策相對穩定的條件下,氣象條件是影響農作物產量變化的關鍵因子。”因此,作物產量預報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動態監測氣象條件,特別是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利弊影響的過程。
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呈現出頻率高、強度大、危害重的態勢,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導致的糧食損失超過500億公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0%以上。其中,旱災對糧食生產危害最大,澇災危害次之。
作物產量預報技術主要是綜合利用作物生長期間的氣象條件、作物長勢及農業氣象災害發生情況,建立作物產量氣象預報模型。同時,利用氣象衛星遙感資料,建立作物遙感長勢監測和遙感估產模型。在綜合各類預報模型預測結論的基礎上,形成作物產量的客觀預報。
2013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今年,我國夏糧繼續增產,但我國糧食安全依然面臨嚴峻形勢。“從中長期發展趨勢來看,我國糧食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國家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宋迎波分析認為,我國人口不斷增長、耕地數量減少、水資源短缺等現象,使得我國糧食增產難度不斷加大。而隨著氣候變化的日益加劇,氣象災害對糧食安全構成的威脅越來越大。這對做好作物產量預報工作提出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
氣象部門獨具三大優勢
20世紀80年代,氣象部門研制了基于回歸統計模型的作物產量氣象預報模式,并對遙感估產進行了研究;90年代,逐步建成了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的農業氣象產量預報業務系統。
經過20多年的發展與探索,作物產量預報通過為各級政府服務,在防災減災和宏觀決策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氣象部門獨具的三大優勢——日益完善的農業氣象觀測網、多元化的作物產量預報技術、規范協調的會商服務體系,為此項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氣象部門擁有653個農業氣象觀測站、70個農業氣象試驗站、2124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可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狀況和生長環境條件。同時,氣象部門還擁有國內外實時和長時間序列的衛星遙感數據、國外主要農作物生產國的基本氣象數據。這些專業規范的農業氣象觀測網及豐富的資料為作物產量預報工作奠定了數據基礎。
此外,“利用客觀、科學、先進的方法預報作物產量是氣象部門最大的優勢。”毛留喜認為。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氣象部門已擁有基于農學參數、關鍵氣象影響因子、氣候適宜度、作物生長模擬模型以及衛星遙感資料的作物產量預報技術。這些多元化的預報技術成為作物產量預報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每年5月中旬、8月下旬,中國氣象局都會組織國家級農業氣象業務承擔單位、全國31個?。ㄗ灾螀^、直轄市)氣象局的農業氣象專家進行全國夏收糧油作物、秋收糧棉作物及全年糧食作物產量預報會商。參加會商的還有農業部、國家統計局、糧食局、民政部等部門。省級氣象部門也組織省內各地(市)業務單位開展相應會商。這種定期舉行的農作物產量預報會商、座談,有助于形成合作聯動的服務機制。規范協調的會商體系為深入掌握農業生產實際、定量研判氣象條件的利弊影響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
永無止境的預報準確率追求
冬小麥、油菜、早稻、玉米……如今,作物產量預報種類紛繁多樣。宋迎波說:“目前,氣象部門可在收獲前兩個月左右發布主要作物平均單產、總產量豐歉趨勢預報,可在作物收獲前1個月左右發布主要作物平均單產、總產量定量預報;近年來還實現了冬小麥、早稻、晚稻、棉花等作物產量的逐月動態預報。”此外,對美國、印度、巴西等國家的作物產量預報也已納入業務運行中。
部分省、地(市)和縣級氣象部門還結合當地實際開展了水果、蔬菜、牧草等特色農業產量預報服務。對于這些作物產量預報,氣象部門及時上報國務院以及中農辦、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相關部門以及地方政府。
一年一個目標,每年都有進步。據了解,今年我國冬小麥產量預報準確率達到98%。近5年來,國內作物產量(單產、總產)預報準確率穩定在98%左右;國外農作物近5年總體預報準確率在95%左右。2013年12月,汪洋副總理曾提到,全國全年糧食作物總產量預報準確率達到99.99%,為中央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毛留喜還記得,2012年,美國糧食主產區發生嚴重干旱,美國國內預測玉米、大豆產量將大幅下降,引起國際糧價的極大波動,這也將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帶來潛在威脅。當時,我國氣象部門給出了與美國不同的結論,后來被證實此結論更接近實際,從而為我國糧食進出口政策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民之本在糧,國之基在農。開展客觀、定量、動態的作物產量預報,可使決策部門及時了解和掌握糧食產量動態,制定科學的宏觀調控政策,為調撥、貯運、進出口貿易、合理安排生產提供科學依據,為我國農業防災減災、確保糧棉作物豐產穩產提供有力保障。這對于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將產生較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