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經驗:一放一收
浙江國有糧企的改革早在2001年已經開始啟動。作為我國第一個進行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的省份,也是率先進行糧食國企市場化改革的省份,浙江糧食行業的改革主要宗旨是市場化:一是放開糧食生產,取消糧食定購。二是放開糧食市場,實行經營主體多元化、糧食價格市場化。
歷經10多年的浙江改革模式,甩掉了長期困擾糧食部門經營不善、債臺高筑等歷史包袱,多元市場主體得到積極培育,糧食批發市場建設得到加強,營造了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激發了各類糧食經營主體的活力。但國有糧企的特定職能決定著,完全市場化的國企改革,也必然地給這一地區帶來致命的硬傷:糧食調控手段太少,農民賣糧難、國家惠農政策執行和地區糧食安全都存有一定風險。
與之不同的是,江蘇國有糧企改革是在體制內進行的,某種意義上 說,它只是國企內部的優化重組和資產整合。主要是通過改革國有糧食企業組織形式、轉變土地性質、拓展產業領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方式,對國有糧食企業資源進行整合,實現企業規?;?、產業化、現代化。
江蘇省改革模式的好處是,解決了一些突出矛盾和歷史遺留問題,如企業的組織形式、土地性質、產權歸屬等,為國有糧食企業做大做強、發揮糧食購銷主渠道作用、保障區域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但實事求是地說,這種改革方案并沒有與時俱進,未能真正實現政企分開,多元市場主體未得到較好培育,公平競爭環境有待加強,市場主體經營活力未得到有效迸發。
混合所有制改革好處多多
研究分析浙江、江蘇糧食行業改革情況,同時結合國有糧企職能的特殊性以及宿遷市國有糧企實際,筆者認為,該市下一輪的改革,應該突破性地把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作為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混合所有制有利于建立起有效的約束機制,使企業運作更健康高效。國有糧企作為一種特殊的企業,既不存在有效的外在硬預算約束,也缺乏競爭生成的內在激勵機制。實行混合所有制,有助于打破現有的經營機制,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改造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 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運作效應,使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不斷增強。國企的改革,從其自身的利益來說,是要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旌纤兄凭褪前褔匈Y產從停滯狀態轉化為運動狀態,通過吸引其他非公有資本參與,通過資產整合,形成一個整體,在市場上不斷優化配置,實現保值增值目標。
混合所有制是解決國有糧企自身諸多問題、防范經營風險的有效途徑。這兩年宿遷市國有糧食企業全部扭虧為盈,基本的前提是目前糧食企業享受著托市收購政策。如果沒有這兩年的托市收購,可能會有相當一批國有糧企倒閉、破產。如何未雨綢繆、提前做好無政策性收購下的經營,保 證國有糧企能夠生存、發展、壯大,成為必須關心、關注的課題。在當前糧食行業內部資源要素不可能發生大的改變的情況下,要想提高國有糧企市場經營能力,主動敞開大門尋求外援不失為一個辦法。
調研中了解到,江浙已經出現了一些混合所有制的雛形,各地在這種新型企業組織的探索中,已經收獲到了很多。蘇州糧油批發市場和寧波莊橋糧油批發市場就是兩個典型的實例。蘇州批發市場是混合所有制,近幾年經營規模是逐年提升,寧波莊橋糧油批發市場3年前變為純國有后,近3年市場交易量每年同比下降1萬噸,效益大幅下降。宿遷內部也有一些鮮活的實例,如蘇北糧油公司就是混合所有制的典型,近幾年,在全市大部分國有糧食收儲公司為每年賺得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的托市收購費用而沾沾自喜時,該公司圍繞糧食產業上下游,尋找利潤點,積極進取開拓,目前已形成糧食生產、收購、倉儲(含帶儲蘇州市級儲備糧)、加工、銷售、銀行等完整的產業鏈,經營效益在全市數一數二。
聚焦核心問題推進“混改”
就全國而言,國企改革風起云涌,混合所有制成為這一輪國企改革的主基調。因此,宿遷國有糧企的改革,應該以解決影響國有糧企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為導向,重點研究好需要解決的幾個核心問題,探索混合 所有制改革。
哪些企業宜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糧企是具有雙重訴求的企業,既有公益性,也有盈利性。理論上說,應該依據職能區別對待,混合所有制改革宜在完全競爭性企業中進行。但宿遷的現實情況是,這兩種職能大多被包涵在同一個企業中。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個辦法是:先分割,后改制。另一個辦法是:全盤參與,國資大頭。除此之外,對那些單純的政策性糧食企業如直屬庫、軍供站等企業,則繼續保持現有的體制不變。
國有糧企與哪些對象聯姻?推行混合制改革,可能面臨的第二個現實問題是,與誰混合?就宿遷的情況而言,在具體的混合對象上,應該根據企業自身市場經營發展需要,缺啥補啥,圍繞糧食產業上下游這條主線,可以采取跨性質、跨行業、跨區域尋求混合對象。寧波、嘉興等地糧食行業不斷出現的“產銷訂單”、“異地倉儲”、“政企合作”等行為就是很好的例子。
企業改革后的現代企業制度如何建立?各類市場主體入股后,作為混合所有制中的股東,必須充分保障它的合法權益,保證“同股同權”,重點是要保證經營管理的權利和分紅派息的權利。所以,真正的改革應該從企業內部改革做起,特別是要做好四項改革:企業經營者聘用制度、經營決策權制度、分紅派息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