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緊張,咱們國家這些年來糧食還是一直在豐收的。這不,前些日子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了今年全年的糧食收成——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709.9萬噸,換算成老百姓常用的計量單位差不多就是12142億斤,比去年增加了516萬噸(103.2億斤),增長了0.9%。
這是歷史性的“十一連增”啊,親!自打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頭一遭??!小記我從糧食生產打破“兩增一減一平”的“魔咒”那年開始,年年這個時候都要寫糧食連續增產的消息啊,一連寫了七年了。啥叫“兩增一減一平”?就是連著兩年增產、第三年就減產、第四年基本持平啊,這是連專家也想不明白的“怪圈”??!
兩個月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發表的演講提到,近10年中國糧食連續增產,今年又豐收在望??偫砟菚r候就知道今年會豐收了,因為那時候秋糧已經收得差不多,全年糧食無非就是夏糧、早稻、秋糧三大撥,收完這三撥,心里就有數了。
領導人經常講,中國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耕地和淡水資源,解決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中央的糧食方針就是20個字:“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核心是要端牢中國人的飯碗。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還進口糧食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光是進口,而且由于需求更強勁,近年來這糧食進口量還逐年增加。據海關統計,前10個月中國累計進口了谷物及谷物粉1565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6.3%。注意,增加了近一半的量??!
怎么說呢,其實自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糧食貿易的規模就一直在擴大,而且總體以進口為主。2002年,中國的糧食貿易總量為2931萬噸,到2013年這個數字增到7917萬噸,年均增長9.5%。
從出口看,總體呈減少趨勢,2002年糧食出口量為1514萬噸,2013年僅為120.9萬噸;再從進口看,總體呈增加趨勢,2002年糧食進口量為1417萬噸,2013年增至7796萬噸。
糧食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的趨勢,就是中國糧食貿易的基本格局。
一方面糧食年年豐收,另一方面年年進口增加?小明表示不理解。最主要的原因是啥呢?便宜,人家的糧食便宜。趁著便宜買上一點,這難道不是很科學嗎?
研究農產品貿易的專家、中國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韓一軍說,我國勞動力、化肥農藥等成本不斷增加,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提高了價格水平,而歐美等國糧食生產規模大,單位成本相對較低。所以,國內外糧食價差是驅動中國糧食進口較快增長的主因。
糧食這東西,是土地密集型的產品。中國雖然地大物博,可是人多地少。種糧算投入產出的話,跟人家比沒有競爭優勢,中國糧食在國際貿易中定價的話語權又小得很,所以在國際糧價低的時候買進,這純粹是市場杠桿在起作用。
當然了,也不能因為人家糧食便宜,咱就都統統買進。國際糧食市場根本沒那么大,更重要的是,那么多種地的老農民的生計咋辦?中央領導在操這個心,老農民自個兒更擔心??!所以,咱的底線是12個字——“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這兒要解釋一下:在中國,一般來說算糧食產量時是指大米、小麥、玉米這三種主要的谷物,再加上大豆,以及薯類和雜糧,大體上總共就是這五種。在國際上,一般則不把大豆算作糧食,而當成油料。
具體分析一下,我們主要進口哪些品種呢?大豆,這個原產地在中國的古老作物,10多年來一直是主要進口品種。所占的比重,從2002年的79.9%上升到2011年的90.6%。所以說,我們進口的九成糧食,其實主要是用來榨油的。榨油后的副產品豆粕,則主要加工成飼料。而飼料喂給牲畜們吃了,最后還是進了人們的肚子。
除了大豆這個披著糧食外衣的油料作物外,中國人的口糧基本上是小麥和大米。玉米算不上老百姓的口糧,這種谷物的主要用途包括飼料、油料、酒精等。那么,再來看看我們真正吃到肚子里的小麥和大米的貿易情況吧。
小麥:2009年以來凈進口量不斷增長,2013年進口比重升至7.1%。
大米:2011年起轉為凈進口并呈快速增長,2013年進口比重升至2.9%。
同時,大豆占糧食進口的比重則降至81.3%。
你看,從進口結構上看,口糧的比重迅速增加了。換句話說,你家的“米袋子”越來越多地開始裝外國糧了。順便再說一下,2010年,玉米也首次轉為凈進口,并且規模不斷擴大。
我們從哪些國家進口糧食呢?主要是來自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等國。這是為什么?前面說了,糧食是土地密集型產品——這個意思是說,你得有大塊大塊的耕地,因為種糧食在世界各國都是利潤率很低的行當,如果沒有較大的規模,根本不賺錢,農民伯伯就沒人愿意種了。
另外,非洲雖然也有大塊大塊的耕地,但這些國家農業太不發達了,土地的產出率很低,養活自己還不夠,自然也談不上出口。
接著讓數據說話吧:2013年,小麥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占小麥進口總量的96%;玉米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占玉米進口總量的91%;大豆進口主要來自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占大豆進口總量的95%;大米進口主要來自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國,占大米進口總量的98%。
可能有人會問:中國算農業發達國家嗎?遺憾的是,還不算。目前來說,農業還只能基本滿足中國人的口腹之需,包括用來榨油、用來養豬養雞和部分工業所需,但剩余很少。從上面的數據你也許已經推測出來,中國糧食出口比重微不足道。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人口這個“分母”太大是個重要因素,什么東西“人均”一下都會讓人心疼。比如,人均耕地面積1.4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18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事實上農業生產已經處于水資源短缺的窘境。
再從糧食貿易的競爭力來看。近年來國內外糧食價差呈持續擴大趨勢,中國糧食國際競爭力日趨減弱。比如,2013年泰國大米到岸稅后價與國內晚秈米銷區價的價差,由每噸126元增至721元;美國小麥到岸稅后價與國內優質麥銷區價的價差,由每噸52元增至409元;美國玉米到岸稅后價與國內三等玉米銷區價的價差,由每噸41元增至537元。
據專家預測,隨著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鎮化進程加快,中國糧食消費量將呈持續增長態勢。到2020年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95公斤,需求總量5725億公斤。
其中,口糧消費總量2475億公斤,占糧食消費需求總量的43%;飼料用糧需求到2020年將增至2355億公斤,占糧食消費需求總量的41%。剩下的占比主要是繼續增加的食用植物油消費,預測2020年人均消費量將達到20公斤(中餐烹炒煎炸用的油真得太多了??!為了身體健康咱們少吃點油吧!)。
我們的糧食生產能供得上近14億張嘴嗎?在中國耕地面積持續減少、農田水利條件惡化以及極端災害天氣影響頻繁的形勢下,糧食增產難度將越來越大。據測算,2020年中國糧食產需缺口將達0.3到0.35億噸,2030年中國糧食產需缺口將達到0.2到0.5億噸,糧食產需缺口長期存在將加大中國糧食的進口需求。從長遠來看,這個趨勢仍將持續。
雖然就整體比例而言,目前中國的主糧進口占國內糧食產量的比重還不到3%,適度進口也符合國家的戰略部署,可是一些專家擔心,由于中國糧食在價格、成本及品質等方面都沒有競爭優勢,這個狀況一時半會兒還改變不了,中國從國際糧食市場大量進口低價糧食、一定程度上沖擊國內糧食種植,從而可能影響到未來國內糧食生產供給的穩定性。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
那么,我們能關起門、或者提高進口“門檻”來抵擋洶洶的進口糧食嗎?幾乎不行。中國農產品市場越來越開放,但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水平非常有限,不足以彌補與出口強國的競爭力差距。我們現有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為15.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糧食產品雖然實行關稅配額制,但配額內關稅只有1%;配額外關稅最高也只有65%。所以,實行貿易保護的空間非常有限。
未來,過小的土地經營規模仍將制約尖端的、集成的農業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和推廣,并且進一步制約糧食單產水平的提高和糧食持續增產。所以,李克強總理在前面提到的那次演講中談到,在解決溫飽問題的時候,農民在自己承包的小塊土地上精耕細作,但要更大規模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小規模經營就顯示出其局限性。
他還說,中國農業生產要再上新臺階,必須適度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走農業現代化之路。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更好地“供養中國”,也會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按照慣例,每年12月下旬會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這是研究“三農”政策措施最重要的年會。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被一些消息靈通人士認為是這次會議的一大主題。那么問題又來了:在越來越大的資源、人口、市場壓力下,守住糧食“底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央能出什么新招、大招呢?
而對于咱們老百姓來說,未來中國人的飯碗里,到底會裝誰種的糧呢?你會更多吃的是東北黑土地的“長粒香”還是湄公河流域的越南米?蒸饅頭更多是用中原小麥磨的面粉還是加拿大的硬質小麥?炒菜用的油會是東北大豆榨的還是來自美國中部平原?現在,這些問題還都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