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指出近期厄爾尼諾呈顯著增強趨勢,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升溫幅度創下去年5月以來新高,并預測未來江淮流域和江南降水可能會比常年同期偏多、華北干旱較重,2015年夏季我國可能出現“南澇北旱”。
但歷史數據顯示,厄爾尼諾現象對玉米作物威脅并不大,局部地區甚至出現利好玉米生長情況。在厄爾尼諾年份,美國玉米單產較5年均值降低的情況不多,甚至當年單產多有增幅出現。而在厄爾尼諾次年的美玉米單產也并未相伴出現規律性變化,1997~1998年強度的厄爾尼諾現象,次年美國玉米單產反而高于5年均值10.78%,相關性不明顯。
我國在3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最為嚴重的1997年,7~8月份東北、華北主產區旱情嚴重,玉米單產均有大幅下滑,較5年均值分別降低16.52%和14.55%,1998年我國洪災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游區域,東北、華北反而利多玉米生長,尤其是東北玉米單產出現10.26%的增幅。但在除1997年外其他的厄爾尼諾發生年份,國內玉米產量并未受到顯著影響,且厄爾尼諾現象對國內玉米的次年生長沒有威脅,相反各數值均表現良好。由此看來,非長期、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很難對玉米單產造成影響。
今年國內玉米開局良好,中國玉米網5月東北新作播種期調研結果顯示,黑龍江大豆(4283, -46.00, -1.06%)改種玉米情況普遍,新季玉米播種面積初步預計增幅6%以上,前期降水對整個東北春播地區墑情改善非常有利,5月初一輪降溫延遲播種及出苗的形勢,也伴隨近期氣溫的顯著回升而得到扭轉,玉米作為相對抗旱作物,保苗之戰完美落幕奠定了未來增收的基礎。
截至4月底,東北8300多萬噸的臨儲收購總量,也為整體糧源供給提供了保障,國內庫存充裕、各市場主體心態依然平穩。6~7月份強降雨、臺風、局部干旱等天氣情況出現的可能性較大,但這與當前全球大氣變暖的聯系較為緊密,厄爾尼諾或許僅以一個淘氣小男孩的身份,在太平洋周遭觀光旅游一番,面對其相關題材炒作,我們還需理性對待。
稻米價格難以出現大幅波動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域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偏暖的現象。該現象發生時,太平洋東、中部的赤道海域海洋表層水溫會高于正常年份,升高的水溫與大氣產生交互作用,進一步推高全球氣溫,從而產生全球性的氣候異常。
厄爾尼諾一般會導致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南亞次大陸和巴西東北部出現干旱,南美西岸則可能出現過量降雨,進而對全球農產品產量帶來不利影響。從發生的頻率來看,厄爾尼諾3~5年會發生一次,一般每次持續12個月左右。而厄爾尼諾通常都會橫跨兩個年度,如上一次厄爾尼諾出現在2009~2010年。
目前幾乎所有的數據模型都反映出當前具備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條件,顯示出一個弱到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出現,考慮到海溫異常的現象在未來的幾個月將繼續增加,未來該現象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厄爾尼諾現象過去曾一度將糧食價格推升至高位,如2007年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大旱令全球糧食價格飆升,甚至在遙遠的埃及、喀麥隆和海地引起了騷亂。最近一次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2009年,致使全球第二大水稻主產國印度遭遇近40年來最嚴重旱情,同年該國水稻產量減少1000萬噸,并將全球糖價(5576,-27.00, -0.48%)推升至30年以來的高位。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出現,可能會令大宗商品市場供應過剩格局得到緩解,部分品種期現貨價格有望在未來實現底部抬升。
但厄爾尼諾對國內稻米市場影響相對有限,我國在經歷水稻產量持續增長后,國儲稻谷庫存處于高位,目前全國可動用的托市(臨儲)陳稻庫存合計超6150萬噸,其中早秈稻和中晚秈稻共2525萬噸,粳稻約3630萬噸。
與此同時,即使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南方中晚秈稻產量出現下降,但因東北產區水稻種植面積同比略增,二者相抵后,2015/2016年度我國稻谷產量仍有望達到或接近去年水平,也令我國稻米價格難以出現明顯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