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隨著農場主的迅速崛起,大戶對于種植、施肥技巧的渴求程度逐步提高,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如何將土壤、作物、肥料相結合?
金光輝:最適宜馬鈴薯種植的土壤溫度是15℃-18℃,一旦土溫高于23℃會影響肥料中的營養向土豆轉移,所以要重點掌握馬鈴薯的結薯習性,努力創造事宜塊莖生長的條件。有灌溉條件的地方,苗期應根據情況適量澆水,以保證土壤濕潤?,F蕾至開花是馬鈴薯結薯盛期,需水量是馬鈴薯一生的最高峰,此時保證水分供給,不僅可降低土壤溫度,利于塊莖形成膨大,同時還可防止次生塊莖的生成。因此,要在馬鈴薯現蕾期前后結合追肥進行澆水?;ㄆ诳筛鶕敃r氣候條件、土壤濕度適量供給水分。此外,施肥過程中要了解土壤中的大量、中微量元素的豐缺程度,并通過對馬鈴薯作物長勢情況的外在觀察,判定是否缺乏某種元素。這就要求種植者應不斷重施前期的測土配方、土樣檢測工作,將水溶肥、液體肥、葉面肥等搭配施用,保證灌溉、施肥的有效結合,做到“缺什么補什么”。
未來,粗放的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將被替代,要逐步樹立起土壤——作物——肥料為一體的概念,才能提高農業耕地的投入產出比。
平衡施肥≠平均施肥
記者:我國種植馬鈴薯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肥料利用率低,尤其是磷肥當季利用率只能達到15%,未來應如何合理施肥才能解決肥料利用率低的問題?
金光輝:馬鈴薯是糧食、蔬菜、飼料和工業加工原料兼用的農產品,其耐旱、耐脊薄、適應性廣,經濟效益可觀,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種植積極性。俗話說:“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但在馬鈴薯生產施肥環節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嚴重制約馬鈴薯生物產量和生產效益的提高。了解馬鈴薯需肥特點,解決生產中弊端,最終做到合理施肥的現實意義重大。在農業生產中,只有把工作做得精細,產量上升的幅度才會盡可能增大。
未來,在實現精準施肥的道路上,首先要明確施用什么肥料,其次應根據目標產量制定施肥量,根據多次測土配方數據計算所需營養元素的比例。隨著二銨、硫酸鉀產品的大量施用,目前N、P、K肥料嚴重過剩,未來施肥過程中應更注重施肥種類以及肥效,平衡施肥≠平均施肥。對于馬鈴薯而言,應充分了解其需肥規律,根據不同生長時期制定整套施肥方案,才能實現精準。
金光輝:馬鈴薯施肥過程中主要存在幾點誤區:1.重施底肥,忽視追肥,相當于人只吃早飯。會導致馬鈴薯后期生長嚴重脫肥,植株長勢不旺。2.重施N、P、K單一化肥,忽視其他中微量元素搭配使用。此種情況由于營養供應單一,會導致作物出現各種生理性疾病以及作物缺素癥,并降低抵抗病害的能力。3.重視施肥量,忽視肥料利用率,這是農業生產中最普遍的情況之一。在造成巨大浪費的同時,影響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未來,液體肥將成為新型肥料中的“佼佼者”,應搭配施用水溶性、液體肥料等養分利用率高的肥料品種,加快節水灌溉施肥腳步,實現少量多次、精準施肥。
綜合解決土壤板結問題
記者:目前土壤板結問題突出,嚴重影響耕地的投入產出比,未來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應如何減少肥料養分流失、有效地解決土壤板結問題?
金光輝:土壤板結現象不單單是馬鈴薯種植中的棘手問題,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發生得比較嚴重。土壤板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傳統的以量定產的施肥方式,某個地區由于偏施種類單一的肥料導致土壤的團粒結構遭到破壞,嚴重影響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以及耕地質量;二是大量的殺蟲、殺菌劑的投入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以及有益生物群體遭到破壞,土傳病害也正是由于農資投入品的過度使用才導致的;三是土壤鎮壓的頻繁操作,破壞了土壤團粒結構。而每年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部分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其余被土壤固定,形成大量酸鹽沉積,造成土壤板結,影響到我國的整個農業生產。
金光輝:有效地解決土壤板結問題應統籌各地區情況綜合解決。第一,秸稈粉碎還田。在杜絕了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的同時還有增肥增產作用。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減輕,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秸稈還田增肥增產作用顯著,一般可增產5%-10%。第二,施用生物菌劑,可快速降解土壤中的不能利用的元素成分,起到土壤修復作用。第三,增施有機肥、農家肥。3-5年后,在改良土壤,提高耕地生產能力、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作物品質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第四,盡量不用殺蟲、殺菌劑等對土壤的破壞力度大的高毒、高殘留產品,爭取為我國的綠色農業作出應有的貢獻。更多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