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重大、部門弱化。在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中,有的地方糧食行政管理機構存在弱化現象。從部門編制看,或行政編制、或參公管理、或全額事業、或差額事業;從部門級別看,或暫時保留原級別,或降級降格;從隸屬關系看,或暫時保留政府組成部門,或成為某個政府部門的二級單位,甚至被取消人事管理權、財務獨立權。以上種種現象,無疑大大弱化了糧食行政管理機構。
增產困難、浪費明顯。經過多方艱苦努力,我國的糧食產量已連續十幾年增產,但增產的難度卻越來越大。隨著小城鎮建設的穩步推進,土地資源逐步減少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環境污染及化肥、農藥、農膜等的過度使用,土地質量總體呈下降趨勢;近年來的糧食增產主要是依靠提高單產取得的,但提高單產的空間卻越來越小,糧食產量的增加面臨極大的挑戰。
雖然國家倡導諸如“光盤行動”等多種節約措施,但由于浪費糧食的成本太低,浪費現象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在糧食儲存環節,
由于糧農儲存糧食的條件和技術原始落后,存糧損失損耗依然較大;在糧食加工過程中,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依然存在過度加工的問題;在糧食消費環節,浪費現象更是比比皆是,無疑將進一步加劇我國的糧食緊平衡狀況。
后勁缺乏、沖擊加大。盡管國家實行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但與種植經濟作物相比,種植糧食仍然存在比較效益低下的問題。特別是今年以來,糧食價格持續低迷,而種糧成本特別是人工成本卻居高不下,種糧收益被一再拉低。盡管國家為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每年都拿出大量資金對種糧進行補貼,但分攤到每畝糧田上的補貼顯然是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種糧效益低下的問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很難被充分調動起來。近年來,有些地方出現的土地“非農化”、“非糧化”,甚至撂荒現象就是典型的例證。
近年來,由于國際糧價明顯低于國內,我國進口糧食數量顯著增加。
大量進口糧食充斥國內市場,再加上近年來糧食連年豐收,就使得國內糧食出現了“產量多、進口多、庫存多”的現象,形成了目前糧食“供過于求”的假象。與此同時,飼養業卻持續低迷,飼料用糧明顯減少,因而出現了目前“肉價升、糧價降”的反?,F象。
以上種種現象,無疑使本來就缺乏生產后勁的糧食種植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