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糧食是同一季節收割,大量糧食上市勢必會使糧食價格走低,農民無法獲取最理想的銷售價格。
農民們在同一時間段購買農資,農資價格自然上漲,農民需要花費更多資金。
如果農民壓下糧食延后銷售,就要承擔糧食存儲的費用和損耗。
對于工廠來說,工廠需要足夠多的資金在原料糧食上市時進行收購,但商品尚未賣出時沒有現金回流,在這個過程中常需要向銀行、影子銀行貸款,背負較高的利息。
在“糧食銀行”創始人方瀟然看來,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是整個環節過于依賴貨幣這一流通工具,“糧食銀行”希望用一種“糧食即貨幣”方式的解決上述的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農民收割后將糧食存到“糧食銀行”中,“糧食銀行”給農民發放存折作為憑證。存入后糧食折算為高于市價的價格(例如市場價1.12元/斤,折算為1.3元/斤),之后農民按存折余額在“糧食銀行”網點直接消費農資、生活用品、油鹽柴米等商品,存折里的糧食能夠產生利息收入。農民也可以隨時進行提現。由于物資由“糧食銀行”采購,價格也會比傳統商店底上幾成,一袋平常150元的農資,農民在“糧食銀行”中102.5元就能兌到。
在工廠端,“糧食銀行”直接將糧食以貸款的形式輸送給工廠進行加工,工廠生產后直接以本金+利息的形式將收入繳納給糧食銀行,省去傳統貸款帶來的高利息。同時工廠也免去了從糧食販子那里買糧的麻煩和不穩定貨源帶來的風險。
“糧食銀行”的“營業網點”主要是農村已有的農資銷售店,“糧食銀行”向店主支付工資、提供IT支持,并就地利用農資店空間作為糧食倉庫。在跑通這一套模式之后,“糧食銀行”選擇了吸納加盟商的形式業務鋪開,加盟商必須是當地有積累的涉農企業,通過“糧食銀行”審查。“糧食銀行”會對加盟商進行培訓,并提供統一的風控服務。目前“糧食銀行”在黑龍江、河北、河南等糧食產區均有布局,總共擁有22個縣級加盟商。
據方瀟然透露,“糧食銀行”從2011年創建以來,已經有53個網點,1.3萬個直接用戶。目前,“糧食銀行”收入主要來自農資銷售、加盟費用、貸款收入和糧食銷售中的差價。去年公司年收入在2500萬元左右,凈利潤達到200多萬。
這僅僅只是開始,在有了一定的農民儲戶了之后,“糧食銀行”開始嘗試將當地的種糧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聯合體”組織起來提供增值服務,例如農資團購,以穩定而巨大的農資購買量向供應商議價;例如訂單農業,對外聯絡高附加值農產品訂單,組織“聯合體”成員進行生產。未來,“糧食銀行”也會在農村金融服務、農村支付信用、農村電商等領域進行探索。
采訪中方瀟然向36氪提供了一組數據,全國糧食總產量1.33萬億/年,農資消耗量1.89萬億/年,農村居民年消費金額2.11萬億/年,農村固定資產投入1.47萬億/年,對于“糧食銀行”們來說,市場有足夠大的空間。但就方瀟然的經驗來說,在風險控制、網點落地推廣過程執行上才會是真正的考驗。“網點不能裝修得太好,不然農民會覺得你是騙子”,“帶傳單上街幾乎沒有人理”,“投資人覺得我們缺一個很強的風控合伙人...”,說起一路的坑,方瀟然可以聊很久。
“糧食銀行”創始團隊中,方瀟然出身銀行世家,岳父母家做的是農資生意。聯合創始人秦太義有著15年糧食加工、糧食貿易的經驗。目前團隊正進行A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