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
糧食貯存的安全性,不僅與糧食水分而且與貯藏環境中的空氣相對濕度有關。糧食水分與空氣相對濕度有一個相互吸附和解吸的平衡過程。與當時空氣相對濕度相平衡的糧食水分稱平衡水分。在20~25℃以下時小麥、玉米和稻谷的平衡水分與相對濕度如下: 糧食在短期貯存時環境的相對濕度宜控制在75%以下,否則即使入庫前已經干燥,在高濕度環境下貯藏時也會吸濕返潮。此外寒潮侵襲還會引起糧面結露。因氣候變化而引起的倉庫墻溫升降以及糧堆內局部地區害蟲所產生的熱量,常導致糧堆中的溫度差異,引起水分轉移,使局部糧堆受潮變質。
溫度
貯藏期間谷物中的許多生理生化變化隨溫度升高而加速,隨溫度下降而減緩。較高的溫度也是許多微生物和昆蟲生長繁殖的重要條件。溫度每降低5℃,還可取得約相當于水分減少 1%的貯藏效果。50℃以上的溫度可使糧食中的酶活性遭到破壞,因此也有減緩呼吸及機體代謝機能的作用。但高溫易導致糧食的蛋白質變性,影響糧食品質,因而一般不應用于糧食貯藏。
光
光作為熱的來源時會增加糧堆的溫度,同時光(主要是紫外線)對糧食中光色素和某些維生素有破壞作用,并能激發脂肪的自動氧化。因此糧食通常以避光貯藏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