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安天下。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中央提出實施好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必須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鞏固強化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的同時,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挖掘糧食生產的新潛力,開辟國家糧食安全的新途徑。
2013年,農業部啟動實施糧食增產模式攻關,組織育種、栽培、農機等多領域的專家和各地農業部門,統籌考慮不同區域作物種植布局、茬口安排、光溫水等資源稟賦,集成組裝配套區域性標準化高產高效栽培模式。
作為全國馬鈴薯主產區,我省從2013年起開始承擔西北地區馬鈴薯增產模式攻關牽頭任務,不斷探索技術集成模式,創新組織方式,創新攻關機制,在種植規模、栽培技術、機械研發上重點突破,在家庭農場、農機大戶、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上做文章,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記者陳泳
機械化助力高產
安定區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總產量在150萬噸左右,是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和依靠馬鈴薯增收最多的縣區之一。2014年,我省開始在安定區落實馬鈴薯增產攻關模式,既對已有成熟技術進行集成組裝,又針對區域性增產模式中的薄弱環節和技術瓶頸進行突破,重點開展馬鈴薯機種機收技術攻關。
在安定區內官鎮永安村的農地旁,記者看到,這里上千畝的馬鈴薯連成一片,一壟一壟整齊地排列著,一臺噴藥機在小型拖拉機的牽引下正在逐行對馬鈴薯莖葉噴藥。駐村技術員王承義介紹說,這里是馬鈴薯增產模式攻關旱作核心示范區,已經實現了從種到收以及施肥、防病的全程機械化作業。
長期以來,災害性天氣幾乎是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無法跨越的一道坎,干旱時減產,雨水太多又導致馬鈴薯晚疫病蔓延。“在10年當中,基本適合馬鈴薯生長的年份只有6到7年。”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安磊說。針對這種情況,我省在安定區推進馬鈴薯增產模式攻關之初,就制定了適合不同氣候及土地條件下的種植模式,并將全區種植區域劃分為旱作農業區和灌溉農業區。旱作區主要栽培模式為黑色全膜雙壟壟側栽培和黑色地膜單壟雙行微溝壟側栽培兩種模式。灌溉區主要為節水噴灌和膜下滴灌兩種模式。
今年,經過夏季的多雨期之后,安定區遇到了罕見的秋旱,8月份滴雨未見。“土豆是適應冷涼氣候的作物,在生長的后期,塊莖膨大需水量較大。”安磊說,“今年這種氣候,對于馬鈴薯來說就屬于極端天氣了。”
“我們之前看到永安的旱作核心示范區,采用的是單壟單側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適合無法實現灌溉的‘靠天吃飯地區’。”安磊介紹說:“通過全程機械化種植,即使是遇到極端天氣情況,以往大幅減產甚至是絕收的種植區至少可以實現減產不減收。”
香泉鎮的馬鈴薯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基地,地處全區水肥條件良好的區域,是一個通過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集成配套高端品種、農機農藝深度打造的精準化管理綠色高效生產模式示范基地。在基地建設過程中,以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種薯企業等產業化經營為主體,建立了5000畝原種擴繁基地,由5家種薯企業負責經營。
在這里,除了馬鈴薯黑色地膜覆蓋與膜下滴灌節水技術實現了結合以外,基地配套的大型農機具實現了整地、施肥、播種、起壟、覆膜、噴藥、收獲全程機械化作業,使馬鈴薯標準化、集約化種植水平大幅提高。
“馬鈴薯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的目標是畝產1.5噸以上,而經過兩年的實踐,在香泉鎮這樣的馬鈴薯適宜生長區,核心示范區的產量已完全超過了目標,達到了每畝3噸。”安磊說。應用綠色增產模式
我省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糧食連年增產,也使得農業發展面臨生態環境和資源制約兩道“緊箍咒”,拼資源、拼投入、拼生態的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為此,我省通過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推廣清潔環保技術,實現生產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
對于馬鈴薯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省農牧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李福介紹說:“‘增產’,主要指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業結合。‘綠色’可以說是高產創建的升級,突出清潔環保。而在安定區的‘攻關’,主要是解決機械化的問題。”
除馬鈴薯機種機收技術攻關以外,安定區還組織開展了綠色防控模式、精準化管理模式、社會化服務模式等方面的攻關。以綠色防控模式為例,農業部門加強了示范區測土配方施肥和馬鈴薯病蟲害預測預報,通過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開展生物農藥和低毒低殘留農藥的藥效篩選等,建立西北馬鈴薯綠色高校的防控模式和科學管理模式。
“到2020年,力爭實現糧食和農業生產的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是我省推進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的主要目標之一。”安定區農技中心植保站站長劉小平告訴記者,在綠色模式攻關中,由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和技術手段的合作社或企業負責機械噴藥,既要提高農藥效果,還要兼顧生態環境。她說:“比如在干旱時,傳播病毒的蚜蟲較多,必須每7天到10天噴一次藥,機械化程度的高低,往往會影響到防治效果。”
安定區還把家庭農場、農機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和培育作為重點,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位于內官鎮永安村的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大中型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地膜回收機等各式農機具都能看到。據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還成立了農機服務隊,參與到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的每一個環節。
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安磊認為,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是在高產創建平臺上打造的“升級版”,是集成創新與機制創新的協同推進。“安定區的馬鈴薯種植,從農戶點籽不分行亂種到播種機介入種植,從自然選種到應對市場、氣候選種,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此期間,一系列成熟的技術在馬鈴薯產業中形成。”安磊說:“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技術通過機械化集成起來,并加以突破,在取得實效的基礎上,為我國西北地區馬鈴薯增產增效總結出成熟模式和成功經驗。”
今年,安定區集中連片開展馬鈴薯綠色增產模式攻關面積達到80萬畝,在項目實施區中,萬畝片帶與千畝片帶、典型示范與核心示范有機結合,促進了馬鈴薯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