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消耗型難以長久
10月上中旬,我省皖北麥區就將陸續進入小麥播種季節,依靠傳統習慣種麥的部分農戶不能科學合理地掌握好小麥的播量,阻礙了小麥單產的進一步提高。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省農戶小麥播種量仍然偏高。濉溪縣四鋪鄉八里村排馬莊的李德敏每年都種十多畝小麥,“我一般畝播種15公斤。”他告訴記者,自己也明白畝播量有點偏高,但擔心萬一小麥墑情不好,因基本苗偏少而影響小麥的最終產量。
據省農科院作物所小麥栽培室主任曹承富介紹,目前我省皖北麥區很多農戶畝播量達30公斤,江淮麥區農戶畝播量超過40公斤,超過合理播種量的農戶比比皆是。
在用種量過大的同時,農藥和肥料的利用率也有待提高。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省農科院作物所汪建來副所長對記者說,現在一般農戶總氮施用量16—18公斤/畝,磷、鉀施用量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肥料利用率只有33%左右。還有一些農戶,見到病蟲就噴藥,一季小麥要噴施4—5次農藥。
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仍較薄弱。灌溉上有水不能灌,水利用率不高的現象也很突出。土地不平整,田頭溝、大溝等“最后1米和1公里”未開通,排水不暢,漬害嚴重。一些大型水利設施,冬季停運,遇旱灌不了,遇澇排不出。
綠色種植節本增效
渦陽縣陳大鎮農興土地流轉合作社,是我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綠色種植模式試驗示范點,該合作社負責人孫子富告訴記者,他在專家指導下,把小麥播量控制在10公斤/畝,比往年減少5—8公斤/畝;在實施測土配方的基礎上,由以往的撒施改為正位施肥,肥料施用量減少5—10公斤;打藥次數也由以往的3次以上減少到2次。今年夏收后,孫子富一盤點,1400畝麥地,平均產量550公斤,單產提高30—40公斤;每畝節本50元。
“綠色種植模式的推廣,可以控制四種風險發生的頻率,即小麥倒伏風險、小麥赤霉病發生風險、春寒凍風險和穗發芽風險。”汪建來介紹,在淮北麥區,農戶可以采用“玉米秸稈還田+高產多抗半冬性品種+精細整地+精準施肥+科學播種+重施拔節肥+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機械收獲”模式。播期控制在10月8—15日,充分利用好底墑水,搶墑播種。特別要做到秸稈粉碎勻鋪,秸稈深放,播后鎮壓;遇到干旱要及時澆水,畝增施氮肥5公斤。
在江淮稻茬麥區,農戶可以采用“水稻秸稈還田+高產多抗品種+科學施肥+因墑整地+三溝配套+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機械收獲”模式。江淮地區農戶要注意選用抗赤霉病、高產穩產的春性紅皮品種,沿淮稻茬麥區農戶可以選用抗寒性好、赤霉病輕、抗穗發芽能力較強的高產穩產半冬性品種。10月中下旬播種,畝基本苗15—20萬;11月上中旬播種,畝基本苗20—25萬;11月下旬播種,畝基本苗25—30萬。以往,一般在拔節期趁雨追施拔節肥,現在推廣小麥返青、起身期,利用帶圓盤開溝器的施肥機械,追施緩釋氮肥。
示范推廣有路徑
記者從省農委了解到,我省開展小麥綠色種植模式將依托農業部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省級美好鄉村中心村三大平臺,重點建設72個省級綠色增產示范片區、68個示范村和72個示范家庭農場。小麥主產市、縣也要依據布局合理、集中連片、規模推進、交通便利的原則,整合資源要素,層層開展小麥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創建活動,打造綠色增效的先行區,發揮綠色增產示范典型的宣傳、幅射和帶動作用。示范創建實行分級登記備案制度,做到“五有”,即:有示范標志、有創建方案、有責任主體、有扶持政策、有管理臺賬。
我省農業部門還將整合秸稈還田等專項資金,提高小麥大型播種、植保、收獲還田機械保有量。實施好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試點政策,加大對小麥生產新型主體的貸款扶持和綠色增產技術推廣與服務補貼力度。要以縣為單位,加大糧食生產發展專項、良種良法配套技術推廣與服務補貼、現代種業發展、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業產業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機化發展等項目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