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傳統的經營模式單打獨斗,農業經營主體難以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雙重考驗。宿州市創新主體經營模式,建立“農業企業為龍頭,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下簡稱“產業聯合體”),把三大農業經營主體聯結成利益共同體和產業化鏈條,實現互惠共贏、抱團發展,提高整體競爭實力。
在產業聯合體中,“三大主體”明確分工,通過簽訂生產服務合同、協議,確立各方的責權利,建立了合同契約式交易聯結機制。農業企業主要承擔農產品經營銷售、統一制定生產規劃和生產標準等職責,并以優惠的價格向家庭農場提供種苗及農業生產資料,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回收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上聯農業企業,下接家庭農場,起中介紐帶作用,按照農業企業要求為家庭農場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家庭農場主要是按照農業企業要求進行標準化生產,向企業提供安全可靠的農產品。“經過幾年來的實踐,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三方共贏的優勢逐步顯現。”宿州市市長史翔說。
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由淮河種業公司牽頭組建,現已吸納德杰、惠康、民豐等10家專業合作社及22家家庭農場,流轉土地面積1.6萬畝,托管土地面積4萬畝,小麥良種繁殖面積4萬畝,帶動農戶達6500余戶,聯合體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在設施裝備方面,該聯合體建設了小麥田間“四情”監測系統和水肥一體化系統,為糧食的增產豐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生產效益方面,2014年該聯合體小麥平均畝產580公斤,較全區平均單產高出60公斤;玉米平均單產660公斤,較全區平均水平高出120公斤。在農產品加工方面,投資400萬元,新建2000平方米鮮食玉米及種子貯存低溫庫和2000噸的鮮食玉米加工廠;引進玉米秸稈青貯飼料項目,年加工5000噸玉米秸稈。在科技示范方面,2014年聯合體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建立了鮮食玉米育種實驗基地,并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建立了玉米育種教學試驗基地。在新技術應用方面,與西班牙RAESA公司合作,建立2000畝的農業灌溉示范田,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建設1000畝大豆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應用示范基地;投資500萬元建設集辦公、科研、展示、培訓于一體的聯合體綜合服務大樓。目前,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框架內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約1.2萬元。
2012年9月,宿州市選擇16個產業聯合體開展試點,目前全市產業聯合體已發展到136個,覆蓋帶動農戶27.37萬戶,其中糧食產業聯合體36個,經營面積51.28萬畝,加入聯合體的農業企業39個,合作社122個,家庭農場306個。
截至2015年6月,宿州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07.28萬畝,比2012年底的106.47萬畝增加188.6%。今年,宿州市產業聯合體的創新做法被安徽省委作為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重要舉措寫入文件中在全省推廣。
智慧農業:足不出戶增產增收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坐在家中點點鼠標,按按遙控器,就可以從事農業生產,過去只有在科幻片中才有的場景,如今真實地出現在宿州市農村。這種新式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叫做“農業物聯網”,它的核心技術就是“智能監控平臺”,能向田間地頭的農業設施遠程發號施令。農業生產場所通過植入電子智能模塊和安裝監控探頭等,實現與平臺的無縫對接。
在宿州市云計算產業園里,記者見識了農業物聯網的“智能監控平臺”。在一部巨大的電子顯示屏前,工作人員手持遙控器隨意切換畫面,田間地頭和養殖場的現場畫面清晰可見,畫面一角還顯示相應的農業數據。溫度、濕度、風速、墑情、二氧化碳濃度等實時數據構成了一幅農業生產的“云圖”。“智能監控平臺”還利用分析軟件對農業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及時向農業生產場所的電子智能模塊“發號施令”,將農業生產環境調整到最佳狀態。借助云計算超強的“大數據管理”,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加工、消費等環節,可以實現全程定位、跟蹤、識別,做到對農產品質量的全程追溯。
近年來,宿州市圍繞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各縣區、各部門順勢而為,按照《宿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也大力開展電子商務,積極推進龍頭企業與阿里巴巴、億贊普、中國網庫等知名電商合作,實現電商、網購、快遞融合發展。“今后,我們要加大農產品企業電子商務培訓力度,推動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電商產業園建設,擴大本地農副產品外銷。”宿州市副市長李朝暉說。
安徽喵語小調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全國小有名氣,它把徽派休閑食品、干貨、農副產品等做得風生水起,從業人員雖只有50人,但年營業額達到2000萬元以上。公司邀請各類電子貿易型公司、網商、網商服務商、文化創意公司入駐,并且整合阿里巴巴、淘寶網、拍拍網、趕集網等知名網絡平臺資源以及申通、圓通、順豐、韻達等知名物流快遞服務商資源,構建電子商務產業入駐平臺。通過促進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信息技術平臺支撐、公共平臺服務和專業服務外包的模式,為每一個入駐商家發展提供立體服務,使商家能集中資源發展自身核心的業務,在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市場中占據有利的競爭地位。“我們在未來將創造一個新型的農產品商業模式,打造產業鏈、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物流鏈一體化模式,直供終端顧客,為顧客創造新的價值需求。”公司負責人說。
為營造“全民觸網”的氛圍,近年來,宿州市各縣區建立了青年電商創業園。據統計,全市農業、商務、工青婦等舉辦各種類型的電子商務培訓班105期,培訓人員近萬人。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開展電子商務達到500余家,年交易額超過100億元。宿州市東大木業、皖神面業、福香源食品等也都是重點骨干電商企業。
循環農業:高效環保內涵發展
“如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涉農企業越來越多,在一些企業的生產、加工、治污等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成為下一環節的可用資源。”宿州市農委主任張明權說。近年來,宿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符合皖北實際的集約型、內涵式的農業發展道路。
借力科技引領,提升循環農業的發展質量。通過大力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農業科技入戶十百千工程”,宿州市建成了省、市級科普示范村近百個,培育科普示范點1300個,科普致富帶頭人1550人,科普示范戶4.5萬戶,科技貢獻率進一步提升。引進高新科技,堅持走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的發展路子,實施“豐收計劃”“跨越計劃”,依托國家級科技示范園,大量引進國內外新品種、新技術,全市已有466個農產品獲得農業部有機產品、綠色食品和農業部省無公害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引進競爭機制,建立有效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從市級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中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獎勵,鼓勵企業創一流技術、樹知名品牌,提高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和產品的技術水平。
依托資源優勢,構建循環農業的產業鏈條。宿州市立足生態養殖,走標準化之路,探索出了“糧-畜-沼-果”“豬-沼-菜”“豬-沼-果”等生產模式。全市已有8家部級養殖示范場,26家省級養殖示范場,11家部級蔬菜標準示范園,18家省級蔬菜標準示范園。立足品牌效應,走龍頭帶動之路。大力推行農產品品牌、名牌戰略,以優質綠色的農產品開拓市場,推動綠色產業發展。采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項目資金支持等方式,扶持龍頭企業發展。通過全市435家國家級、省市級龍頭企業,7000多家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帶動,現已形成一批品種對路、檔次高、無公害的產業精品,蔬菜及畜產品已走上港、澳、上海等地餐桌。
采取模式創新,拓寬循環農業的發展領域。積極支持畜牧養殖小區、養殖大戶(場)建設沼氣池,綜合利用“三沼”,推廣“豬-沼-糧(菜、果、茶、藥)等立體種養模式,打造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大力推廣秸稈飼料,探索秸稈氣化和固化,促進清潔能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積極探索林、果、藥、蔬菜兼作新模式。在桃、梨、葡萄等果園內套種紅薯、花生、蔬菜、綠肥、大豆等農作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宿州·帝元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與中國農科院合作,以“生物質廢棄資源再生利用,農作物秸稈酶解利用,畜禽排泄物利用”為核心,結合宿州市城市發展,將“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再生利用”納入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化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促進“高品質、高效益、高產量,低排放、低消耗”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加快推進,農業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粗放的農業經營方式難以為繼。宿州市堅持走以人為本、生態文明、和諧發展之路,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有助于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說。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