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兒卡車把水稻運到位于該鎮恒和村的張平糧食加工廠。根據雙方在年初簽訂的合作協議,何錫文為張平糧食加工廠進行“訂單生產”,再由加工廠全數以保底價格收購“吃”進糧庫。
類似這樣的“訂單生產”,很多地方都有。但江津區白沙鎮更進一步,探索出了更具革新性的糧食種植主體、糧食加工企業、銷售企業產銷“串聯”方式。
張平糧食加工廠負責人告訴筆者,對于“訂單生產”,他早在幾年前就嘗試過。最先和本村的農戶合作,種植品種和技術得不到保障,到了收割季節,甚至有的農戶不滿收購價格,“逃單”了。
與此同時,何錫文所在的冉尚合作社也因為種植品種單一、銷售渠道窄等問題,經常被相對“壟斷”的外地收購商壓價,自己和合作社的農戶經常做賠本買賣。發愁的還有該鎮的糧油經銷商陳昌,因為外地客商搶先收購,導致而他要到外地去進購大米,增加了銷售成本。
本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三個市場主體,卻斷了鏈。
但今年初開始,經過該鎮農業部門多方奔走、牽線搭橋,白沙鎮產銷協同的“齒輪”開始轉動起來,完整的水稻產業鏈條逐漸形成。
白沙鎮農業發展局的牽線搭橋下,冉尚合作社和張平糧食加工廠的負責人坐到了一起,協商了“訂購種植”方案,合作社按照加工廠要求,精品種植深兩優5814等暢銷品種,加工廠對合作社產出的水稻進行保底收購。
為了解決銷售問題,今年3月,該鎮農業發展局組織鎮內各糧油銷售商到合作社和加工廠實地調研,當場就和加工廠簽訂了訂購協議。
更讓何錫文感到安心的是,加工廠、合作社、糧油銷售商,已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簽訂了產銷協議。“合作社種植的水稻確保了加工廠的貨源,加工廠確保了合作社水稻的銷售,今年稻谷收購價比賣給外地客商每公斤高了0.2元,僅他一人增收就在2萬元左右,糧油銷售商對大米質量的要求刺激合作社提高水稻種植技術。”他向筆者細數著其中的門道。對于加工廠和陳昌等糧油銷售商而已,這也是共贏的局面。
“本地有了穩定的糧源,我們每公斤成本節約0.4元左右,賣給消費著的價格每公斤也低了0.3至0.5元,穩定了大米價格。”陳昌告訴筆者。
今年,這個“產銷聯盟”的大米都被“內部消化”,實現了生產環節農民、合作社、加工廠增收,銷售環節糧油經銷商成本降低,在消費末端市民購買價格下降的五方共贏局面。
目前,該鎮正加快水稻產銷資源有效整合,申請加入“產銷聯盟”的合作社、加工廠、經銷商30多個,已有1000余畝的水稻由“以產定銷”轉向“以銷定產”,產銷由“簡單買賣”轉向“產銷聯盟”。據悉,未來該鎮擬將這種產銷方式推廣至全鎮約6萬畝的水稻產銷工作中去。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