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與純種植玉米相比,玉米基本不減產,還能多收80~100公斤大豆。”省農技推廣站站長鄭義說。在永城,純耕作玉米或大豆的農田,玉米、大豆的平均畝產分別為557公斤、170公斤。
玉米間作大豆,為何還能實現玉米不減產、糧食經濟效益雙豐收?這正是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神奇之處。
該項技術帶頭人、四川農業大學楊文鈺教授解密:一方面,利用“選品種、擴大帶間距、縮小株距”的核心技術,土地生產率與光能利用率大大提高,確保了玉米大豆協同增產;另一方面,通過“調播期、控倒伏和旺長、減氮”配套技術,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災害損失率,保證單季穩產與周年高產。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形成了成熟的技術規程,2015年,農業部對此頒布實施了行業技術標準。
“這一技術還有效突破了我國傳統間套作種植提高土地產出,但經濟效益不高、無法實現機械化的難題。”楊文鈺說,創新研制的玉米大豆同播施肥機和大豆收割機實現播收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達到了節本增效。
全國農技中心油料處處長王積軍表示,相對玉米、小麥這些耗地作物,大豆卻能培肥地力,一畝地能固氮約3公斤,可減施4至6公斤尿素化肥;同時,間作有助于作物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將為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做出積極貢獻。
玉米與大豆間套作,既增加土地產出,還能借助秸稈青貯實現生態種養協同、農牧發展結合,確保農業可持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農村要情》中指出: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局出發,推廣應用這一新技術是農作物耕作方式的一次重大變革。今年8月,國務院“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要求:大力推廣主要農作物輪作和間作套作,支持因地制宜發展生態型復合種植。在西南和黃淮海重點推廣玉米大豆間套作。
玉米大豆都屬喜溫作物,凡是能種玉米的地方都適合發展。我國東北玉米產區、黃淮海玉米產區和西南玉米產區等發展空間巨大。當天,在永城召開的全國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示范機收現場會上,不少周邊種糧大戶和種植合作社理事長聞訊前來了解情況。
“實現2020年全省糧食總產突破1300億斤的目標,在糧食高產更高產的爬坡階段,最終還要靠科技。”省農業廳總農藝師王軍茂表示,“今后在逐步完善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逐步推廣普及這一技術。
更多糧食機械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