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在糧食主產區,倉儲和運輸一直是農戶、農場乃至農業縣自身難以突破的瓶頸,存糧難、運糧難,是“大糧倉”豐產不豐收的癥結之一。轉型中的黑龍江省森工林區,敏銳地發現了周邊糧食主產區的這一難題,也由此尋找到了一項非林非木產業發展的突破口。他們憑借一條鐵道線、一座貯木場,不僅盤活了由木材“減伐”直至“停伐”而閑置起來的資產,實現了經濟從“獨木支撐”到“多業并舉”的轉型,而且最大力度地支持了黑龍江省“大糧倉”建設,為農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在三江平原腹地,迎春、樺南、雙鴨山、鶴北等林業局的糧食倉儲中心,一排排送糧的車輛,一眼都望不到頭。
在鶴北林業局倉儲中心的糧食收購現場記者看到,絡繹不絕的送糧戶,源源不斷的拉糧車,把糧食倉儲產業捧得紅紅火火。來自樺南縣的丁兆平說,這個收糧點價格合理、服務到位,卸車快、回錢也快,即使路途稍遠了點,還是愿意把糧食賣到了這里。送糧戶張偉告訴記者:“從昨天就開始排隊,到現在車才進來。我家月初開始送糧,每天能送50多噸,到現在已經送來500噸糧食了。”從2009年到2014年的5年間,鶴北林業局先后引進5家糧食倉儲企業。今年初,他們又謀劃著把幾家企業整合起來規模發展,重點打造了工業園區,引進了央企中航國際。經過緊張施工,園區里的糧食倉儲、加工、物流能力,已經由原來的幾萬噸猛增到了50萬噸。鶴北林業局局長馮德剛告訴我們,林業局在現有倉儲能力55萬噸、覆蓋13個農場基礎上,將繼續擴大規模,實現百萬噸倉儲、加工、物流能力,以期匯集更大的人流、物流,打造成黑龍江省森工林區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工業園區,讓周邊老百姓手中金黃的糧食變成林區的“黃金產業”。
在小興安嶺山脈西北坡的松嫩平原盡頭,沾河、通北林業局也做起了糧食倉儲的大文章。
通北林業局借助省政府大力推進以農養林改革實驗區的契機,積極發展種植業,糧食年產量約2億公斤。為此,他們把倉儲、加工、運輸,一股腦兒地都做了起來。不僅試種成功了黑龍江省唯一的高寒冬小麥,還用傳統的石墨研磨方法,加工成了“一籮到底”的高寒冬小麥面粉和掛面。2014年10月,通北林業局招商引資建起了占地38公頃的源晟糧食倉儲基地?;夭捎谜嫉孛娣e小、通風效果良好、挪動方便靈活的千噸囤儲糧,167座千噸囤里已經儲存16萬噸,基本能夠滿足計劃收購50萬噸糧食的存儲需要。目前,除面粉、掛面外,糕點、面包、方便面等都已列入了通北林業局農產品深加工計劃當中,預計今年林業局將實現產值5億元,直接、間接拉動就業萬人以上。
一業興百業旺,業興民富企強。
森工林區最早探索糧食倉儲加工產業的迎春林業局,從2009年起,共為職工群眾提供了1000多個就業崗位。盧德喜,就是其中的一名轉崗職工。2009年,林業局在原來的木材加工廠基礎上,建起了占地65萬平方米、輻射周邊3個縣市和8個國營農場、覆蓋1000多萬畝耕地、倉儲能力100萬噸、一次裝運車皮80節、年吞吐量120萬噸的糧食倉儲加工園區。原木材加工廠74名職工,全部被調整到了糧食倉儲加工缺員崗位,盧德喜也從此干起了夏天基礎建設、冬天糧食烘干的工作。盧德喜告訴記者:“收入還不錯,月工資2400元左右,工資穩定還有五險一金。”從林業局貯木場轉崗的糧食保管員孫淑花,也非常滿意現在的工作:“每天早晨到電腦前檢查庫溫、到庫里查垛、排熱風送冷氣,核心就是確保糧食品質,比原來工作的技術含量高多了。”
據統計,樺南林業局總倉儲能力已經達到了90萬噸;雙鴨山林業局升昌糧食倉儲基地烘干能力也達到了100萬噸;沾河林業局的大連良運集團倉儲項目,總倉儲能力90萬噸,4條鐵路專用線8.1公里長,年吞吐量200萬噸,輻射周邊4個大型國有農場、7個鄉鎮,共1200多萬畝耕地,2014年帶來了180萬元的收益。更值得一提的是,迎春林業局的糧食儲運,不僅結束了三江平原腹地部分地區賣糧難、糧食售價低的歷史,還被省糧食局正式納入了地方國家糧食購銷體系。
依托貯木場、鐵路專用運輸線的便利,以及地處糧食主產區的地緣優勢,“十二五”期間,森工林區糧食總倉儲能力已接近400萬噸,年可增加收益近億元,安排職工就業近3000人。大倉儲、大物流,已經成為森工林區突破經濟轉型瓶頸、走出產業發展新路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成了致富一方百姓的重要途徑。
更多糧食鋼板倉相關信息,還請您繼續關注我們的官方網站,環球糧機網 http://www.tylerquinnfamilyden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