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蘢四野,大地靜謐,又是一年農業的尾聲。
糧機_糧食機械_環球糧機網
回顧剛剛走過的2015年,農業又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全國的產糧大旗,扎賚特旗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豐”。
這一年,扎旗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為主線,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為重點,大力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加快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能力,積極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綠色品牌戰略,全力推進工業原料和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確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并繼續演繹新的典范,不斷描繪著新畫卷。
據統計,2015年扎旗全年糧食總產初步測算達到45.12億斤,居興安盟第一位、全區前列,實現了12年連續增產。
政策“保駕”激發干勁
新林鎮新林村的朱連峰,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今年獲得全旗玉米高產創建狀元,他種的120畝玉米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達到1012公斤。“除去化肥、耕地、收割等費用,120畝地的玉米能凈賺14萬多元。加上政府給我們種地農民的糧食補貼,一共能收入15萬多元。”對于這樣的收成朱連峰非常滿意。
近年來,該旗旗委、旗政府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任務來抓,旗委書記、旗長進村入戶到田間,調查研究要求各地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農村各項工作中心任務,全力以赴抓實抓好。
“這幾年,農民得到補貼的品種、范圍和規模在不斷增多。”說起支農惠農政策的好處,朱連峰是如數家珍。
近年來,該旗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2015年更是農民得到實惠最多、政策增收力度最大的歷史時期,全旗累計撥付農業支持保護補貼22552萬元,良種補貼資金4279.84萬元,發放物權收益保證貸款3億元以上。農民種糧得到的實惠漸漸增多,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好力保鄉永興村申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申國富說“不算國家給的,原先一畝地最高收入也就是三四百塊錢,今年一畝地至少純剩700塊錢。”
2015年,該旗集中資金重點支持糧食主導產業發展,實施農業部糧油高產創建活動15.8萬畝,優質糧油作物高產創建活動的連年實施,帶動了全旗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機械的推廣應用,提高了農民防蟲抗旱能力,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被當地農民親切地稱為“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區”。
即便是在冰封雪覆蓑草斜陽的冬日午后,依然可以清晰嗅到黑土地上現代農業的濃郁氣息:在好力保鄉五道河子村一片白雪覆蓋的廣袤土地上,陽光下,銀光閃閃的指針式噴灌機靜靜佇立田間。春日里,當這部“四跨”的小巨人大顯身手時,轉上一圈,60多畝的土地就可完成一次灌溉。
在好力保鄉五道河子農牧專業合作社高大寬敞的庫房內,一排排齊齊整整的農機具頗讓人震撼,有現代化大工廠的氣派。“我們合作社一共有200多臺農機具,都是最先進的。播種機免耕,收割機,秸稈直接還田。”合作社理事長杜文義說。
借助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東風,該旗農機裝備水平這些年也快速提升,2015年全年共爭取補貼資金4350萬元,全旗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
“這些年,農民種糧由粗放向精細轉變。農機裝備服務水平提升,生產力提高。”扎旗農機局局長李雪山介紹。
科技“護航”夯實基礎
“糧食高產靠的是科技,農民持續增收離不開科技種糧。”對于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幫助農民實現增收,該旗農牧業和科技局局長孔繁玉這樣認為。
巴彥高勒鎮四方城村農民劉春家里的40多畝農田都是高產創建田。“我家的地里可謂五花八門,有多個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大壟雙行、地膜覆蓋等栽培種植方式的試驗示范等,別看地塊小,周圍村子的農民都來這里學習,把好品種、好方法帶回去。”劉春說。
科技支撐糧食“十二連增”。2015年,扎旗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農業重點科技項目培訓,全年科技人員下鄉培訓達到650人次,趕科技大集14場,舉辦各類培訓班百余場次,電視講座5講,發放各類科普資料5萬余份,完成農牧民科技培訓12萬人次。利用國土資金在好力保鄉古廟村建設水稻科技示范園區,該園區占地面積1000畝,總投資1000萬元,催芽能力600噸,可為15萬畝水稻提供優質芽種。通過水稻智能浸種催芽可以達到苗齊、苗壯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秧苗的質量,實現水稻畝增產50斤,畝增收100元,15萬畝水稻可增收1500萬元。同時,整合項目資金5億元,新打機電井3785眼,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0.9萬畝,實施“旱改水”6萬畝。
深化種植結構調整。該旗建設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400萬畝以上,打造巴彥高勒至努文木仁160萬畝黃金玉米生產示范區,寶力根花蘇木至巴彥扎拉嘎鄉140萬畝優勢玉米生產示范帶;依托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建設,投資1000萬元,大力提升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技術、裝備水平。打造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的好力保鄉10萬畝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完成現代農業水稻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全旗實施玉米地膜覆蓋技術50萬畝。
全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完成土地流轉158萬畝,培育新型經營主體300個、新型職業農民600人。推廣玉米“雙增二百”170萬畝,在全旗免費為農民取土樣500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360萬畝;統防統治300萬畝;赤眼蜂生物防控玉米螟100萬畝。
開通了“農業科技網絡書屋”“農技寶”“農信通”“12316”語音咨詢系統。成立了興安盟首家院士工作站,開通了“互聯網+”信息進村入戶平臺。實現了“百名專家入萬戶,高產創建奪豐收”的喜人局面,使扎賚特旗高產創建活動的開展有了堅強的技術支撐。
據孔繁玉介紹“為了帶動更多農民,我們在玉米生長的關鍵環節,都要組織很多農民前來參觀高產示范田,讓他們看到高產創建片的巨大變化,回去后好自覺應用這些先進技術。”
“這些年農業科技推廣備受重視,各相關部門送科技下鄉活動絡繹不絕。但是一些抽象的科學技術農民接受起來有點困難,有實物,看得見,摸得著,比較好接受。”孔繁玉說。“通過示范田,基層農技服務隊伍站起來、動起來、活起來,對老百姓發展現代農業有了一個實打實的引領。”
扎旗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劉復偉感慨,過去靠嘴皮子講,光說不練,種地不見得比農民好?,F在,講起來農民聽得明白,看著服氣。
的確,比起講的,農民更信看到的。打通農技下鄉最后一公里,要的還是“土辦法”,走下去,走到田間地頭,走到農民身邊,說出子丑寅卯,干出一二三四。讓農民易看、易懂、易學、服氣才是硬道理。
開展的高產示范創建活動,更讓扎旗實現了“專家產量”變成了“農民產量”,“示范產量”變成了“普遍產量”。2015年,累計落實高產創建示范片20個、20萬畝,輻射帶動200萬畝。高產創建核心示范片內的玉米每畝增產100公斤以上,較非示范區增產40%;大豆每畝增產50公斤以上,較非示范區增產30%。
探索創新規模經營
作為全國產糧大縣,2012年,該旗率先實施了以“膜下滴灌”為主的“節水增糧”行動。4年來,對“十年九旱”雨養農業的扎旗來說,“節水增糧”行動引領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民看到了節本增收的巨大潛力。
“現在種地太輕松了,要想澆水,在家一按智能手機,水肥通過滴灌帶流到玉米根部。施肥也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情,把氮、磷、鉀肥倒入肥料罐內,肥料溶入水里通過滴灌帶直接流到了玉米根部。”音德爾鎮烏珠爾村陸志貴介紹說。
烏珠爾村2000畝“節水增糧”行動項目區建成后,植入了玉米滴灌自動化系統,實現了遠程控制,準確掌握水肥等土地信息。
先進的科技成果如何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該旗以勇于實踐、敢于先行的豪邁氣概,積極探索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用規?;龃蟋F代農業,用機械化做強現代農業,用信息化做精現代農業,努力走出一條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發展路子。
該旗財政局農業綜合開辦主任許慧敏介紹,實施“節水增糧”行動項目以來,共投入資金1.91億元,建設高效節水灌溉農田任務19.1萬畝,其中:玉米膜下滴灌14.8萬畝,噴灌4.3萬畝。涉及9個蘇木鄉鎮(場)28個嘎查村,惠及3120戶10920人。完成新打機電井1089眼、建設井房1089座、配套潛水泵1089臺套、共鋪設地埋管線895公里、地上輔管線590公里、滴灌帶5.5萬延長米;安裝全移動指針式噴灌機6套、半固定式噴灌168套、滴灌首部樞紐764套;架設高低壓線路365公里、增設變壓器214臺套。項目區內5家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項目區內農戶提供統一供種、供肥、防蟲等服務。
產量提高了,勞動力解放了,收入增加了,農民輕松了,生活小康了。今年,扎旗依托“節水增糧”行動項目,新發展節水高產高效灌溉面積7.9萬畝,全旗節水高產高效灌溉總面積累計達到27萬畝,將建成27萬畝的旱澇保收、高產高效、現代節水農田。
該旗糧食總產記錄一再被刷新,干部群眾穩糧、增糧的能力和信心得到進一步夯實。下一步,扎旗致力于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加快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全力打造綠色有機品牌,提升當地農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