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揚州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鄉鎮創建動員部署會上了解到,今年揚州市正式啟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創建,年內完成創建25個鄉鎮,到2020年全市85%以上鄉鎮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機械“包攬”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
根據“實施意見”,此次全程機械化創建主要是服務于水稻、小麥兩大主要糧食作物生產。
“讓機械“包攬”糧食生產全程不落地,我們的目標是實現糧食生產全程安全可控,讓更多老百姓吃上‘放心糧’。”市農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推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不落地,技術上主要是以提高六大環節機械化水平為重點,以水稻機械化育秧、小麥精量播種、高效植保和糧食烘干等為著力點,主推水稻機插秧、麥秸稈機械化還田集成機插秧、稻秸稈深耕還田集成小麥精量播種、機械化田間管理等六大技術,糧食生產耕整地、種植、植保、收割等主要環節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在全省率先建成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
告別“三彎腰”時代,農民是最直接受益者
“從種子下地,到收割進倉,全程交給機器去忙活,咱農民也當一回泥腿子大掌柜。”揚州市大眾機插秧合作社理事長徐大中介紹,正是依靠了農業機械化,他的合作社流轉了500多畝的土地,全部用于糧食種植,同時還為周邊7000畝土地提供機械化訂單服務。
“實踐證明,實現全程機械化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據了解,10年前公道鎮的水稻插秧全部要依靠人力手工插秧,一個人兩天才能插一畝地,效率十分低下。如今,公道鎮全部采用機械化秸稈還田加機械化插秧技術,一個機手操作一臺插秧機每天能栽插60畝。“實行機械化作業后,鎮里的農民都把田交給農機合作社打理。”公道鎮一農機合作社負責人說,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從此將真正告別“三彎腰”時代,農民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解決“誰來種地”難題
市農機局的統計顯示,目前,揚州全市農機總動力已達263.5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接近中等發達國家農機裝備水平。
推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提升農機化整體水平,促進我市農業現代化邁上新臺階的關鍵舉措。江蘇是全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省,揚州是率先示范地,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不僅能有效化解糧食生產薄弱環節,更有利于培育以農機手為主體的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能力,才能解決好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矛盾,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
糧食機械_糧食機械設備_糧食加工機械_糧食加工設備_糧食機械生產廠家_糧食機械廠家_糧食機械廠_糧食機械哪家好_環球糧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