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量消除不利因素,合理設定送風溫、濕度,盡量保證離心風機風量和糧堆交換次數。試驗證明,風量大小影響交換次數,糧堆氣體交換次數不足會影響降溫效果,因此合理地掌握風量和交換次數是提高降溫效果的另一重要條件。同時合理放置谷物冷卻機(置于背陰處或專用工作棚內),以避免強光輻射導致排氣壓力過高而停機。
谷物冷卻機采用壓入式通風,如果溫差太大,或儲糧水分較高,在開始通風的一段時間里,糧堆表面、倉頂及倉壁往往會出現結露現象,這時仍應繼續大力通風,不可停機,利用冷卻、干燥的氣流把糧堆表層水氣帶走,直到結露現象消失,方可停止通風,否則,會因結露引起糧食霉變和發芽造成損失。
在外溫明顯高于倉溫和糧溫的季節,冷卻結束后應及時用薄膜對糧面進行隔熱保冷處理,必要時可在糧面上用麻袋或其它隔熱材料壓蓋,再用薄膜密閉,以防止糧堆外的濕熱空氣對流傳入糧堆和延緩糧溫回升。同時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排除倉內空間積熱,降低倉溫,延緩上層糧溫的回升速度。另外,谷物冷卻機低溫儲糧糧面或靠墻部位糧食溫度在停機后溫度回升較快,在全倉糧食復冷前,糧溫回升較高部位易生蟲,必要時可以在該部位采用谷物保護劑作預防處理或局部糧面低劑量PH3熏蒸處理。
對于較高糧溫的糧食冷卻,應先利用晚間低溫進行機械通風后進行谷物冷卻。冷卻時出風濕度應分幾個階段設定,在糧食水分不高的情況下,不必將糧溫降得過低(可在13~ 15℃)。但是在降溫前應對儲糧進行殺蟲處理,在冷卻期間加強對害蟲的防護工作,嚴防感染,以避免因害蟲活動影響儲糧低溫。
通風期間,應當每隔3~4小時檢測一次糧溫的變化,如果溫度降不下來,就應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免浪費電力。在用谷物冷卻機降溫過程中,也會發生糧食水分轉移的情況,甚至發生局部結露導致糧食變質現象,在糧堆中靠陰面墻邊、底部和其它部位都有可能由濕熱擴散引起水分增高,如不及時觀察處理就可能導致儲糧變質。因此,要密切注意糧倉中的某些部位,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儲糧安全。對局部相對高點可以采用單管或多管機械通風機組與谷物冷卻機“引冷排熱”,即將單管或多管通風機的吸風管直接插入高溫部位吸出熱空氣,同時將谷物冷卻機送入的冷風引入該發熱部位;或采用糧面壓蓋的方法,使用薄膜或其它材料壓蓋已冷卻的糧層表面,將冷空氣引向糧溫較高的部位降溫,必要時還可以采用“打塘”“打探管”“挖溝”等傳統方法協助冷卻降溫。
加強通風冷卻后的日常管理,也是確保低溫儲糧效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