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東陽市農業局局長吳夢良介紹,根據全市糧食生產綜合規劃布局,將種、收、烘、培訓、指導等服務面積超過5000畝以上的綜合型組織列為A類,2000畝以上的多項服務型組織列為B類,其余單項專一服務型組織則為C類。
“分類管理的目的在于各有側重:對A類,從資金、資源、技術上重點扶持,幫助其拉長產業鏈、做大品牌;對B類,有選擇性地完善和提升;C類則實行控制并引導,逐步向規模經營靠攏。”吳夢良告訴記者,通過扶優扶強,如今,東陽六成多糧食面積由A、B服務陣營完成,特別是早稻生產,這一比例接近100%。
記者了解到,實行統籌規劃和管理后,有效避免了重復投資和惡性競爭,通過不斷補齊短板,讓東陽的糧食全程機械化應用,日漸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閉環。
比如:2011年起,東陽重點發展糧食機械烘干技術,配套近190臺烘干機,去年連續降雨時,發揮了極大作用;2014年起,該市植保迎來“新革命”,先后引進了11臺高新植保機;今年初,東陽5家A類組織又全部配套高新稻米加工全套流水線。目前,具備耕、種、收、烘、加工一條龍,且糧食烘干設備12臺以上的大戶,在東陽共有10家。
但這些機器再高精尖,關鍵還得有人。為了鼓勵大學生從事現代農業,除省規定部分外,東陽額外再予補助1.5萬元每人,同時落實各項金融支持政策,以滿足其融資需求。截至目前,東陽40歲以下從事糧食生產的大戶有35人,較5年前翻一番,其中子承父業的“糧二代”達16人,平均年齡僅31歲,已成為農機化的新力軍。
“十二五”期間,東陽農機專項補貼資金達4500多萬元,通過“ABC管理法”,還大大提高了扶持資金的精準度?,F在5家A類、16家B類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已形成規模,去年全市水稻全程機械化率達78%,位列浙江各縣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