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對于擁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來說,糧食生產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國已失去糧食生產、競爭的優勢,糧食問題面臨新的挑戰。21日,中日30余位專家齊聚南京,出席江蘇省社科院第21期經濟研究報告會,圍繞我國未來如何應對糧食問題,共同研討對策。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生部資源經濟學系教授伊藤順一參加了此次經濟報告會
江蘇省社科院農發所所長包宗順在會上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翻了一番,但與此同時,糧食領域也面臨種種困境。至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連續12年增長,但由于收儲價格受到干預,不服從市場規律,我國糧價與國際糧價嚴重背離,直接導致了糧食進口量猛增、國產壓庫等嚴峻問題,使糧食出現產量、庫存量及進口量“三量齊增”的奇特現象,再加上量價齊增,目前我國糧食現狀可以說是“四位齊增”。
“國際與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巨大差距導致國內糧食庫存壓力不斷增大,這對我國市場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包宗順分析,“國內糧食價格提高的空間逐漸收窄,農產業生產面臨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比較效益下降,導致‘谷賤傷農’。”據數據顯示,今年3月,國內玉米庫存達到2.5億噸,一年的庫存費用大約為630億元,然而積壓庫存在糧食拍賣中的卻出現成交率低甚至為零的情況。在江蘇,2015年來,種糧收益明顯下降,2016年全省小麥畝均凈利潤、現金收益較上年減幅分別高達227.48%和43%。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包宗順提出,為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四位齊增”的現狀亟需破解,政府應調整、完善糧食收購政策、農業補貼政策,創新農業規模經營,并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各類新型農業服務組織,推廣托管代種、聯耕聯種的社會化服務,開展政府向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購買農業公益性社會服務試點,建設區域型農業綜合服務平臺等。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生部資源經濟學系教授伊藤順一參加了此次會議,對解決亞洲農業的實際問題與專家們進行了交流。他指出,經過大量研究,數據顯示,亞洲國家過去幾十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以中國為例,收入在十幾年內翻倍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增多、要求更高,但隨著經濟的繁榮,農業就業人口卻不斷下降,糧食自給率降低,土地規模出現縮減,農業GDP占比下降。庫存積壓,進口量大,“中國并不是個例,亞洲國家目前普遍面臨著這一發展困境,這一狀況很類似于幾十年前的歐洲”,伊藤順一指出,“當時歐洲得以解決國內積壓庫存的困境,一是依靠實施出口補貼政策,二是向國際市場傾銷農產品,但在目前的國際貿易環境下,似乎很難做到”。
伊藤順一分析,中國農業生產規模較低,土地生產率較高,為改變“三量齊增”、“谷賤傷農”的現狀,就必須擴大土地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他指出,現階段,政府可通過進一步促進土地流轉,擴大農業規模經營來擴大土地規模,這就需要促進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發展。據伊藤走訪江蘇蘇南、蘇中、蘇北300個村莊的調查數據顯示,蘇南的土地流轉率、農業勞動力人均GDP收入最高,蘇北最低,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影響,據數據統計,蘇南的100個村莊里,土地股份合作社高達六十多家,而在蘇北,100個村莊里只有十幾家。“通過增加土地股份合作社來促進農業土地流轉,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或通過政策調節,促進農業生產集中于勞動生產率高的農戶,有效提高土地使用率”,會議中,伊藤順一根據日本及歐美各國的經驗總結,對我國及江蘇糧食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
會上,各位專家對我國及江蘇的糧食發展問題及應對對策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專家們一致表示,除了對自身的政策進行完善之外,亞洲各國應在國際貿易談判中共同努力,對東亞農產品貿易政策進行調整,促進中國及亞洲的糧食、農業可持續發展。